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石油:蓝筹泡沫浮起了一桶油

  ⊙记者 陈其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几乎每个2008年前入市的投资者都不会忘记这句打油诗及其背后所隐射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头顶“亚洲最赚钱公司”光环的中国石油,于2007年11月——牛市最疯狂之际“海归”,以48.6元开盘,却高开低走,最低跌至9.71元,一时套牢投资者无数。

  中国石油,这家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曾经的“蓝筹之王”,在A股市场上却不复是那个被巴菲特慧眼识金的“国企偶像”,反成为蓝筹泡沫膨胀到极致并最终破灭的“替罪羔羊”。

  疯狂的“价值投资”

  2007年,经过“5·30”深幅调整后,市场各方参与者在题材股炒作上得到了惨痛教训,基金重新夺回话语权,所谓价值投资理念再次大行其道,蓝筹股的狂飙突进就此开始了。

  从7月6日至8月10日,市场行情基本上全部围绕蓝筹股展开。沪深300指数上涨33.62%,权重股万科A上涨81.9%,招商银行上涨53.53%,中信证券上涨55.52%。

  与这些基金重仓的蓝筹股相比,其他股票基本上都没有回到“5·30”前的高位。

  但几乎与此同时,股神巴菲特7月开始减持中国石油(H股),截至9月30日,其在中国石油的持股比例已降至3.1%。淡马锡、李嘉诚等境外投资者,也在不断卖出内地的蓝筹股。

  有“第一大蓝筹”、“亚洲最赚钱”美誉的中国石油此时决定回归A股。

  中国石油的回归,在31岁的程福明看来,这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和很多投资者一样,他坚信更优质的中国石油没有理由不复制中国神华走势。2007年10月9日,中国神华挂牌,随后连续三个涨停。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在此之前几乎每个中字头大蓝筹的上市都会受到疯狂追捧:以8.48元价格发行的中国远洋被爆炒到68元;中国神华上市仅四天就从69元冲至92元……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中国石油这样优质的中字头大蓝筹上市后不被狠炒一把近乎不可想象。

  当时,由于市场对中国石油的顶礼膜拜,各大机构给出的首日股价预估普遍很高。据上海证券报的统计,几家大券商研究员给出的中国石油首日价格预测,最高达44元,最低也有27.8元。

  然而,实际开盘价证明:在一个疯狂的牛市中,无论多么大胆的预测都显得太过保守——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以48.6元的超高价开盘,当日收盘涨幅163.23%,成交金额近700亿,超过深成指的成交总额,而收盘时75158.06亿元的总市值更超过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一夜间荣登全球总市值最大上市公司的宝座。

  但当时很少人注意到的是,中国石油首日开盘价所对应的市盈率也已达到52.8倍,大大高于埃克森美孚的12.86倍。

  相比之下,当年中国石油H股挂牌时的开盘价则只有1.21港元。

  即便如此,大批散户还是吹着冲锋号“杀”入,程福明也是其中之一——他在46元左右大举买入5000股。

  此后的一幕却令他大跌眼镜:从挂牌之日起,中国石油股价就一蹶不振:2007年年底,股价已较48.6元的开盘价下跌了30%以上。此后1年时间更步入了漫漫“熊”途,最低跌至9.71元。

  在股价跌破20元之后,程福明绝望出局。这一役,他亏损十余万。

  “本来以为投资大蓝筹不会有事情,却没想到最大的蓝筹让我损失最多。”多年后忆及此事,程福明仍唏嘘不已。

  “深感对不起投资者”

  “作为一家大公司,我们深知中国石油面临的风险和责任十分重大。而在A股上市后,我们面对股东还有更大的责任。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公司股价从二级市场上市之初的48.6元下跌,深深套住的是一些散户、小股东。我们深感对不起大家。”在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油董事长蒋洁敏首次就公司A股股价问题坦诚回应。

  蒋希望投资者相信,“公司的基本面是好的,包括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国内外业务等都非常健康。除去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外,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经营业绩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在A股上市后的数月中,中国石油的基本面几乎未发生任何重大改变,对公司利润影响最大的国际油价走势也是强劲依旧,甚至公司业绩还在持续增长,但股价却义无反顾地跌去一半以上。

  中国石油一位中层管理者告诉本报记者,公司在A股IPO前并不希望股价一下被炒得太高,更愿意看到的是股价走势能反映公司的成长。

  “其实很多机构询价时给出的报价都更高。考虑到要让更多股民买得起,我们最终的发行价定在了相对较低的16.7元。”上述管理人士说。

  数据显示,中国石油16.7元的发行价在同期H股收盘价的基础上有10%以上的折让,也低于当时市场的普遍预期。

  而和同期上市的其他几家蓝筹股发行市盈率相比(建设银行32.91倍、中海油服33.03倍、中国神华44.76倍),中国石油22.44倍的发行市盈率也不算高。

  在这位管理人士看来,是当时A股市场上对蓝筹股的整体狂热最终酿成了中国石油股价上的悲剧。

  泡沫幻灭之痛

  时过境迁。如今,很少有人再想起,当年中国石油的“海归”其实原本被当作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石油‘海归’对中国证券市场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将帮助后者更好地发挥经济‘晴雨表’作用,间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凸显了股改完成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壮大的现实。”知名学者华生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解读为,中国石油这类大盘股的回归将使操纵指数的行为变得更加困难,有助于为股指期货的推出铺路。

  如是评论在当时不胜枚举,虽言之凿凿,却也不断抬高市场预期,为无数散户的盲目跟风制造了舆情。

  而当年新股发行制度的缺憾又给这种群体非理性添了一把火。

  以中国石油为例,其发行时22倍的市盈率到上市首日时竟达到52倍,显然已不能用价值投资来衡量。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分析,上市首日开盘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9:15-9:25的集合竞价时间敲定的价格,在集合竞价中,成交量最大的确定价格,这自然很容易被操纵。

  在贺强看来,这种上百亿资金追逐一只股票发行的现状非常不正常。

  事实上,无论中国神华、中国远洋被连续爆炒、还是中国石油的“一步到位”,都早在发行那一刻起就种下泡沫破裂的业因。而当年所谓的蓝筹行情正是这样一场集体吹泡,直至远远偏离了价值投资轨道。随着泡沫吹大到无以复加,破灭、暴跌亦是因果循环、劫数难逃。

  这其中,原本应以稳定市场为己任的机构投资者又扮演了投机的角色:不仅在暴涨暴跌过程中推波助澜,更屡屡靠短线进出赚差价。据称,当时不少基金一个月就将资金换手一遍,投机意味十足。

  今天,A股市场格局已焕然一新,经过多次改革后的发行制度也已今非昔比,但国人喜欢“打新”、“炒新”的爱好却始终如一,投机色彩也伴随市场的回暖而重归浓烈。或许,市场又到了反思中国石油股价悲剧的时候了。

点击进入[中国石油吧]讨论

  

【 中国石油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