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赌场千点:争鸣中新生

  ⊙记者 张欢 ○编辑 杨刚

  走过20周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期间不乏行情变幻、人物更迭、事件纷出,但发生在2001年由“赌场论”、“千点论”引发的资本市场大论战,以其独特的标杆意义写下了浓重一笔,称得上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以专家学者为首的全市场群体参与的脑力大激荡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了。  

  问题集中暴露引发市场大讨论

  世纪交替的2000年,资本市场完全沉浸在多年未遇的牛市喜悦中,市场喊出了“2000年看2000点”的煽情口号。在亿万投资大众的情绪鼓动下,上证指数从年初的1368点,最高冲至2125点,并最终以2073点结束了一年的火热行情,荣膺当年全球涨幅榜桂冠。

  然而,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背后,庄股横行、题材股疯炒、投机泡沫浮现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国有股减持这最有可能引发市场大跌的“潘多拉魔盒”也暂时被人们遗忘。果然好景不长,就在牛市之后的2001年初,中国股市急转直下,进入长达4年多的熊市。就在这当口,部分关注证券市场发展的学者发起了“赌场论”、“千点论”和“推倒重来论”的股市大讨论。

  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刘鸿儒对这场大论战有过很好的总结。他认为,这场声势浩大的大讨论是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一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特殊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证券市场举步维艰的情况下,社会上产生了诸多质疑、批评和责难,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而这场大讨论的核心是怎样看待证券市场规范和发展的关系,怎样看待证券市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怎样看待证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要在前进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推倒重来。

  

  “赌场论”引出“五将”战吴老

  2001年1月,年过古稀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中国股市成了投机者的天堂,甚至连赌场都不如。“老夫聊发少年狂”,虽然赌场的比喻也出自过其他人之口,但作为倡导市场经济的标志性人物,由于吴敬琏的特殊地位,使得赌场论格外引人注目,一些早已嗅到泡沫气息的人夺路而逃,几天内大盘下跌近1成。

  在央视播出吴敬琏对股市看法后,一些报纸第二天就展开了追踪报道。《证券市场周刊》专门派记者去采访吴敬琏,想做一个专题采访,却被吴敬琏的夫人和秘书婉拒。但杂志社却在2月8日出版时,将采访提纲发表,取名为《九问吴敬琏》,提纲中的第一个问题就尖锐地提到“中国股市和赌场有本质区别吗,如果它连一个规范的赌场都算不上,那么,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证券市场周刊》的“九问吴敬琏”,把问题又挑到更加尖锐化和激烈化的地步,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山雨欲来风来楼”,2月11日,董辅礽、厉以宁、萧灼基、韩志国、吴晓求五位专家联合召开新闻恳谈会,会议的主题是“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中国股市发展状况”,矛头直指吴敬琏的“赌场论”。

  据参加新闻恳谈会的记者回忆,当天会议室人头攒动,原本为记者准备的20把座椅根本不够,连楼梯上都坐满了忙着记录和照相的记者,坐在第一排的记者被挤得紧贴主席台,几乎和台上的专家脸对脸了。

  但与此同时,一些证券界、经济学界的知名人士站出来支持吴敬琏的意见,呼吁“不要片面地、断章取义地”谈吴敬琏。2月13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专访《正确理解吴敬琏的观点——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军扩》。文章针对当时部分舆论对吴敬琏“股市论”的曲解,指出“纵观近十年吴敬琏的理论思想,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下,而不是断章取义的话,那么,不难发现,他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这组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一版的专访计4篇,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

  随着争论升级,迫于压力,之前保持沉默的吴敬琏再也按捺不住,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两整版的文章,题为《我对证券市场的看法》,掀开了第二轮大战。3月9日,在“两会”期间,他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四五十位记者再次把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会上,吴敬琏明确表态“我不是利益中人”。对于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身份,吴敬琏表示,他与摩根斯坦利之间没有利益关系。吴敬琏说,对股市的争论,事实上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了。其中一些争论已经超出了认识上的问题,“我对一些看法很纳闷,我不能说他们带有哪些利益,但这种现象事实上反映了某种利益”。此前,为回应五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撰文指出,要警惕既得利益者的反抗,中国改革要警惕落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

  就在事情演绎到高潮,大家想看看这场资本市场大论战将走向何方时,一方重量级人物厉以宁悄然退出,“赌场论”之争就此戛然而止。

  

  “千点论”是冤假错案吗?

  “赌场论”告停似乎让市场元气有所恢复,大盘又跌跌撞撞地向上运行,年中甚至超越了去年的高点。然而,国有股减持这只“潘多拉魔盒”在6月打开之后,大盘如倾泻之下的瀑布一般,一路暴跌。

  当“潘多拉魔盒”打开4个月后,国有股减持被叫停。但既然见识到潘多拉的真容,此时合上盒子,已于事无补了。在投资者彷徨甚至有些绝望之际,“千点论”的横空出世,成了压垮本已脆弱的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1年9月,时任中金公司研究员的许小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终场拉开序幕——调整中的A股市场》。此后不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冬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对许小年的观点加以披露,“千点论”就此满城皆知。

  报道刊出后,许小年遭到各方的“口诛笔伐”。在股民看来,大家辛辛苦苦用自己的“血汗钱”支持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许小年却彻底否定资本市场的成就,唱衰股市,自然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而在“土鳖派”专家看来,所谓“海归派”的许小年脱离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实际,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作为“普世标准”,企图推倒重来,也对许小年的观点大肆声讨。

  然而,历史却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在“千点论”抛出后,A股迎来了阴跌4年,到了2005年6月,上证指数遭到腰斩,跌破1000点,许小年的“千点论”一语成谶了!

  但吊诡的是,当预言实现后,“胜利者”许小年却一直否认自己是“千点论”的始作俑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凡是涉及“千点论”,就三缄其口。2005年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许小年“金口”终开,将“千点论”称为他的一桩“冤假错案”。

  然而,与许小年“针尖对麦芒”的论战对手们,却反驳许小年的说法。

  “许小年要否认千点论是不可能的,千点论之所以引起注意,是通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冬的文章出去的,刘冬的采访录音都在,许小年没法否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在位于北京工体北路附近的办公室里,向记者回忆了当年他和许小年关于“千点论”的争论。

  刘纪鹏回忆说,在2001年前后国务院发展中心召开的关于国家股减持第三次会议上,他把刘冬的那篇文章交给许小年看。许小年当时还没有见到这篇文章,矢口否认,说“记者瞎写”。而刘纪鹏在随后的会议发言中提到了这篇文章,并对在场的新闻界说,“新闻报道一定要属实,这样重大的问题,许小年说他并没有这样讲。”会后,许小年将报纸递还给刘纪鹏,没有留下任何话。

  

  中国资本市场是论战赢家

  客观地说,2001年股市大调整,终其原因还是在“国有股市价减持”阴影笼罩以及市场操纵、基金黑幕等不规范行为横行下,中国股市悲观看法的“价格体现”。 “赌场论”、“千点论”本身并非导致市场暴跌的元凶,“赌场论”只是放大了对于资本市场未卜前途的担忧,而“千点论”则隐藏着部分人企图将中国股市推倒重来,要执行实行市价减持国有股的方案,这些才是真正刺痛投资者神经,压垮市场的本源力量。

  当年参与论战的吴晓求说,“我们当年五位专家出来,不是说没看到问题所在,但是问题本身成不了否定这个市场的依据。有些人很年轻时候打过架,走过一些小弯路,但未来他有可能成大器,不能因为早年事情,把这个市场否定了。我们是站在更远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看清楚了,才能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一项金融战略,离开它就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就没有金融配置机制,金融风险分散机制,就不能为金融体系提供现代化平台。”

  “尽管千点论实现了,但是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大争论此后并没有结束,中国人在为自己成功的方法论而战。”刘纪鹏说,“在改革方法论上,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经济发展和稳定需要,要在借鉴国际规范前提下,正确看待中国股市的历史作用,尊重国情,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积跬步以致千里。9年前论战时,许多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图景心存怀疑,而在论战后的9年时间里,中国资本市场却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取得了骄人成就,包括中小板、创业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证券市场各项法规逐步完善,“坐庄”等破坏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的交易行为得到极大遏制,各界企盼的 “三公”原则开始得到有效贯彻。

  赌场再也不能和中国资本市场划上等号,资本市场也没有在“千点论”指导下进行“推倒重来”。然而,当年的论战却并没有因此失去意义,正如许多当年参与论战的专家们所说,“千点论”、“赌场论”本身没有太多意义,重要的是观点背后潜藏着对于资本市场作用的认识,潜藏着对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之争。论战中所激发的资本市场发展路径和方法论的思想火花,此后一直影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

  “论战对资本市场解放思想发挥了很重要作用。如果论战有赢家,我认为赢家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吴晓求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