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十年洗礼之证券业浴火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 17:34  中国证券报

  蔡宗琦

  主力的诞生

  1987年9月,国内首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正式成立,中国证券行业风雨兼程,至今已有106家证券公司。

  23载,时间并不长,但证券行业在期间快速成长,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成立之初仅有“三五个人、七八条枪”,1988年,万科上市之时,特区证券正是股票承销商。从这里开始,中国券商从无到有,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长而迅速扩张。

  华夏证券、国泰证券、南方证券的成立,更是证券市场浓墨重彩的一笔。1992年10月,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工行、建行、农行为背景的华夏、国泰、南方三家券商相继诞生。注册资本均达10亿元,足以使当时林立的“省市队”仰视;分设在京、沪、深呈鼎足之势,勾勒出证券业的全国版图。这一年,中国证券公司数量80余家,而华夏、国泰、南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团”。

  1994年,宏源证券正式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券商。

  1995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正式成立。

  1996,申银证券公司和万国证券公司合并成立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达13.2亿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券商。但两年后,这一纪录就被刷新。1998年,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合并,并在合并后17亿元资本金的基础上增资扩股至37.3亿元……

  经过初期的发展,中国券商已基本上形成三个层次:全国性券商、省级及专营性券商、兼营券商。这段时期内,券商全行业盈利与亏损步调基本一致,呈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态势。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的颁布实施,直接促成了中国券商的发展进入大规模重组规范发展时期,全行业掀起增资扩股的热潮,分业经营规定催生了一批大型券商,四大国有银行与人保下属的原华融、长城等五大信托投资公司所属的证券职能部门合并重组为一家新证券公司——银河证券,其名取意“银行联合”的谐音。

  经过23年的磨炼,证券公司的面貌和格局已经远远不复当年模样。目前,我国已经有106家券商,15家上市券商。截至2010年6月30日,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到1.8万亿元,净资产5053.44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1755.51亿元。

  在中国金融领域,券商的出现是重要的金融机构创新,极大丰富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容,其独特的影响其他金融机构无法取代。毫不夸张地说,券商直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筹资者提供承销服务,推动市场合理定价;为投资者担当证券交易的中介,搭建交易桥梁;券商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参与证券市场投资,培育和活跃了资本市场。

  成长的烦恼

  新生的证券行业血气方刚,快速成长之时,挪用保证金、违规理财、集中持股,诸多潜规则一度是行业“不能说的秘密”。

  从大名鼎鼎的“327国债事件”中不难看出证券公司当年走过的弯路。

  1995年,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豪赌不会贴息,坚决做空,其对手方、兼营券商业务的信托公司中经开则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1995年2月23日,万国证券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327国债价位打到147.40元。这笔730万口卖单面值1.46万亿元,接近中国1994年GDP的1/3!面对疯狂的市场,中国证监会下令将尾盘8分钟内完成的交易全部取消,第二天,万国证券发生挤兑,不久被重组。国债期货市场惨遭关闭。

  回顾327国债事件,固然有期货市场尚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但也暴露出证券公司在当时的漠视监管和浮躁心态。在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对于万千散户而言,此时的券商常常等同于“悍庄”,业绩造假的“银广夏”和“东方电子”两只所谓“牛股”背后都有机构的影子。

  广发证券董事长王志伟回忆,不少“问题券商”漠视法规制度,忽视风险管理,盲目追求高利润、高回报。不少问题券商经营行为短期化,心态浮躁,经营管理方式粗放,风险管理能力薄弱,违规行为也屡有发生,最终酿成灾难。

  这恰似在悬崖边上看风景。待大潮退去,那些冒险裸泳的机构将被孤独地扔在历史的沙滩上。

  早在1998年,券商全面监管职责从各地方政府设立的证管办移交证监会垂直管理之前,国家审计署曾对全国88家证券公司进行了审计,发现了诸多问题。当时,这些历史问题有的没有彻底处理,有的继续积累,赶上一个熊市全面暴露在阳光之下。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显示,自2000年至2004年,整个证券行业的潜亏(实际亏损与账面亏损之和)高达2200亿元人民币,131家券商平均每家的亏损近20亿元。2002年初,已然有22家证券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风险,其中有12家情况较为严重。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向大连证券派驻现场工作组,10月,组织了近三十人的队伍对辽宁证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检查……

  2003年下半年起,整个券业进入风险集中爆发的阶段。行业连续亏损,资金缺口巨大,挪用客户资产、坐庄等违规问题普遍。最艰难的时候,全部130多家券商的净资产仅为386亿元,违规负债数以千亿计,而4年熊市中累计亏损额高达831亿元。部分公司面临严重的支付危机,证券交易结算潜伏巨大的系统风险。2004年,沪深两市的成交总量基本徘徊在200亿元左右,仅仅能养活约45家券商。

  对于证券行业及为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悲情的年代。

  大治 刮骨疗伤

  面对乱局,证监会开始了为期三年、刮骨疗伤式的整顿,过程痛苦而艰难。

  此时的市场已经持续了3年的熊市。市场忍耐到极限,大家都在怀疑券商行业是不是不行了?市场是不是没有希望了?加上证券公司没有合法的融资渠道,同时他们手中却有一大堆客户的保证金,一些铤而走险的券商开始变本加厉地挪用客户的保证金或违规高息融资,再试图通过炒股票坐庄挣回来——证券公司一手拿着筹码坐庄,一手违规拿钱,问题恶化之下全面爆发。

  2003年8月,证监会明确提出了“三大铁律”——即券商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资产和托管债券,并在2004年及时启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

  2004年1月2日,昔日龙头老大南方证券正式被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实施行政托管,步其后尘的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德隆系,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临危受命全面参与“德隆系”资产重组,德隆旗下德恒证券、恒信证券和中富证券三家负债累累的证券公司进入接管阶段。有“小中金”之称的汉唐证券昙花一现,命运交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随后,闽发证券被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接管,老牌地方券商辽宁证券被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接管……人们发现,曾经是行业标杆的这些庞然大物原来如此不堪一击,轰然倒塌。

  综合治理期间,监管部门普查摸清证券公司风险底数,清理挪用客户保证金、挪用客户债券、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违规委托理财和帐外经营等违规风险事项。在此基础上,我国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实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从制度上杜绝了挪用保证金的可能,并建立和完善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制度。

  一位亲历过治理乱局的官员至今记忆犹新:拿不到钱的股民挤满了营业厅,局势紧迫,券商破产清理刻不容缓。一线监管的过程非常艰苦,债权人经常把工作人员围在楼上十几个小时,不让下班,不让吃饭,甚至不让睡觉,不让上厕所。

  三年间,证券行业大清理,共处置了30多家高风险券商,指导重组了近20家风险券商。

  “搞活一批、看住一批、关闭一批”,刮骨疗伤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对于行业而言,券商监管完成了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的转变,相关法规和制度不断完善,券商市场化退出的配套措施和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券商合规意识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得到增强。

  实践证明,清理赋予了行业长久稳健发展的生命力——2007年以来,虽然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经历了巨幅波动,却没有一家券商出现财务危机或严重违法违规,而一批券商正以不同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做强。

  迎接成人礼

  大乱大治,券商行业和资本市场一同成长。

  23岁的券业恰似青年,在苦涩的青春期躁动,经历大考鏖战和历练,方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眼下的证券行业,已经受洗成人礼,经过磨炼,拿到毕业证书,开始施展拳脚。

  当然,它依然稚气未脱:尽管有部分券商全力突围,但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的证券行业依然只能“靠天吃饭”,业务构成之中经纪业务一家独大。有人戏称这意味着行业尚未完全“断奶”,一波汹涌的熊市袭来,一些中小券商的业绩便岌岌可危。

  投行业务尽管进步神速,但对全行业的利润贡献规模尚小,行业中存在部分腐败问题仍待监管解决。资管业务则被后来者居上,市场认知程度有待加强,基金、保险的规模更是远远超过券商资管及自营规模。国际化方面,多数券商仍停留在固有地域,不少公司只是省级券商,尚未有中国的高盛诞生……

  但这个行业精力充沛,正看准方向快速前行。

  备受佣金战困扰的营业部开始把重心转向服务,靠专业理财服务实现券商和投资者的双赢,银河证券、华泰证券、民族证券等券商正着手调整战略。毕竟,眼下的市场绝非当年每天仅仅交易数百亿、只有百余家上市公司的小市场,壮大的资本市场需要更强大的券商提供专业支持。

  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迅速崛起。2004年“保荐人制度”的全面实施,给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券商从简单的“包装上市”的定位,转变到了真正关注企业的内在质量上。部分券商更是转守为攻,采取了主动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从单一承销股票向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及财务顾问等多种渠道发展。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广发证券等一大批券商在投行业务上快速进步。

  资管业务发力,东方证券等成立资管子公司,浙商证券、东海证券等规模较小的券商在资管业务方面一鸣惊人。自营业务随着国内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根本好转,重新开张。

  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一些实力雄厚的券商开始迈向国际化,中信证券牵手里昂,中金公司开始拓展海外分公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设立香港分公司。

  一些先行的券商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做证券公司,集团化经营雏形初现,证券公司控股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国开证券的成立,更是券商行业混业经营的开端,未来的券业银行和投行业务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