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爱尔兰危机背后的大国货币争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 11:32  证券市场周刊

  ??看看去年的高盛和希腊、以及今年的花旗和爱尔兰,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每一次危机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本刊记者 张尚斌/文

  11月10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爱尔兰银行系统的崩溃"就像一篇抒情史诗,故事内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从来没有国家承认自己的错误,正如爱尔兰政府相信国内银行只有流动性危机,而不是有所谓的金融危机。于是爱尔兰政府做了其他大多数政府都有能力做到的最方便的方式--对绝大部分银行的所有负债全额担保。

  市场惊诧于不可思议的巨额救助--该国GDP的36%!相当于每个家庭5万美元!如果爱尔兰的住宅抵押贷款开始违约,任何政策都将无济于事。

  银行家、审计师、监管机构、政治家们--为什么他们对形势都有了错误的理解?是什么力量让爱尔兰政府完全陷入"瘫痪"?著名作家查尔斯·福尔在博客中形容,欧盟成员国排成一排,无力地看着危机的火车慢慢撞来,现在,这辆火车正向葡萄牙缓慢撞去。很难说背后没有高盛、花旗这些牵涉甚巨的金融寡头的助力。现在看来,那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无论是爱尔兰政府或欧洲联盟,要防止积聚的不良贷款很难。

  对银行负债全额保障,事后被证明是非常糟糕的主意。虽然银行的小存户得以保全,但贷款部分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减记。这些救助都必须由爱尔兰纳税人承担,这似乎不公平。爱尔兰是一个主权国家,它总是可以放松心情地做它所想。但在目前这一时点上,所有的做法都为时已晚,因为即使立即解除担保,伴随的将是主权信用的完全崩溃。

  爱尔兰的缺口被打开

  两年来,爱尔兰不停地向银行注资,每一次救助爱尔兰银行的钱都远比需要的低。

  来自爱尔兰的金融监管机构最近发布报告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流动性,而不是资本充足与否。"总债务预计高达500亿美元,平均每一个家庭5万美元。

  但现在,投资者预计实际的需求可能更高,甚至可能重燃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爱尔兰的麻烦也是欧洲的麻烦。16个欧元区国家已达成协议,共同担保4400亿欧元--为那些无法从私人市场上借贷的政府。

  2008年10月,爱尔兰财政部长勒尼汉夸口说,他的政府已制定"世界上最廉价"的救市措施,廉价到几乎没有任何成本,而银行的资本也"十分充足"。

  欧洲一些银行家的普遍观点是,爱尔兰误判了形势。并且不顾泥潭的深浅,就玩命地保护本土银行系统,结果豪赌输了。而这个豪赌也是灾难性的:爱尔兰五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可怕。这场危机已经重创爱尔兰的经济,最后只能是纳税人埋单。

  以Anglo Irish Bank来说,2008年12月,爱尔兰央行预计该银行在未来需要150亿欧元,今年年初政府调升了该预期,为215亿欧元。9月份,央行又认为需要293亿欧元。

  爱尔兰,欧盟曾经的超级巨星。一个有着熟练劳动力、高生产效率、低企业税的优势,吸引着外国投资前往。爱尔兰人,这些曾经欧洲的穷人,变得比卢森堡人更富有。

  由于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低,爱尔兰发现从欧洲央行获得建设贷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非常宽松。于是建设者将港口和牧场开发成了办公大楼。仅2006年,建设者就建造了93419栋房屋,是之前10年总和的3倍。

  银行、房地产商的这种游戏在2008年开始结束,因为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但爱尔兰政府仍然乐观,其内部财务数据显示,所有关键指标都表明爱尔兰银行体系是"稳健良好"的。

  到了9月份,爱尔兰银行仍然在努力每天放贷。政府认为他们面临着一个典型的流动性紧缩。爱尔兰人没有认识到更深层次的问题:银行放出了太多的不良贷款,贷款违约将导致银行破产。

  警告在不断升级,而银行的客户纷纷逃离。而到了9月29日,从央行借贷的9亿美元瞬间用光。第二天早上,爱尔兰政府无奈宣布为所有银行的存款和债务担保。

  虽然银行的现金流迅速恢复,但它并没有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这些贷款现在是政府的问题,因为政府已作出了全额担保。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银行贷款违约继续攀升。尽管如此,银行坚称他们可以在无外援的情况下自救。然而背后确是无休止的政府注资,以及银行高管高薪丑闻--他们对银行的惨况最清楚。直到今年1月,Anglo Irish Bank实现了国有化。

  美国之手

  市场人士理所当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的爱尔兰身上。然而,花旗集团巨额资金牵涉入内让人大跌眼镜,不仅花旗,美国企业在其中的涉入之深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在这个国家GDP有五分之一是由美国企业的分支机构创造的,这是美国企业在外国经济中拥有的最大份额。排在第二位的是新加坡,为11%。美国企业的分支机构,雇佣了93000爱尔兰工人(2008年),其中一半是在制造业。

  爱尔兰出口将近占到GDP的80%,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跨国公司。如果爱尔兰被迫接受有条件的援助--条件是提高现有的12.5%企业所得税率(许多国家,包括德国,都已经对该税率常常抱怨了)--那么很显然,爱尔兰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将大大降低。到底这个影响有多大?《证券市场周刊》为此引用了世界经合组织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爱尔兰的公司所得税率每提升1%,就对应外国直接投资3.7%的跌幅。

  跟大家印象相反,爱尔兰并非欧洲施行最低公司税率的国家。该"荣誉"还要归属于保加利亚和塞浦路斯,那里的公司税率大约在10%。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税率高低是一码事,效率高低则是另一码事。举个例子,爱尔兰本身具有较高的房地产税率,企业除了支付高昂的房地产税率之外,企业所得税还须另付。有研究也表明,企业税占爱尔兰全国GDP的比重明显高于西欧的水平。

  教训和猜测

  对我们而言,这场危机的主要教训之一是,任何时候一个小国与国际大银行博弈,歌舞升平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为盈利而骄傲,危机的时候,一切责任都得由小国政府承担,最终也只是在眼泪中收场。这也是美国在上世纪对付小国的典型招数--用市场化手段,通过自己的银行。

  大银行太大而失败,这意味着他们的国家政府必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但是当银行与政府一样大或者比政府更大,这样的救助成为政治和经济灾难。我的感觉是,任何政府都不应允许其银行成为太大而被绑定,因为没有一个政府能够令人信服地承诺不挽救这些银行--如果他们遇到危机。

  如果看金融稳定委员会给出的系统性重要前30名,肯定有一些大银行的实力足以与他们的国家财政相媲美。瑞士两大银行瑞银(UBS)和瑞士信贷(CS)当然是。但是,冰岛和爱尔兰的教训是,不应该允许超大的金融机构的存在来挑战他们的地位。

  顺便提一句,捷克开始为欧债危机反思了,它的结论是:所有的根源皆来自于欧元。欧洲的统一货币迫使欧洲各国不能灵活地实施货币政策,从而被"火车"一个接一个地撞倒。

  其实恰恰相反,在《证券市场周刊》看来,这是美国为了彻底打击欧元地位而进行的"金融战"。被债务危机连锁打击的根源不是由于货币的统一,而是这种统一不"完全"。由于各国政府的存在,使得爱尔兰和冰岛被美国的金融力量(比如爱尔兰危机中的花旗集团)所击倒,正如对待其他小国一样。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