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下怎可能无贼 内幕交易仍频频上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9日 09:50  上海青年报

  重组停牌前 神秘资金 突然“秒杀”扫货

  在接受了残酷现实的教育后,即使是投身股市的小股民们,都不会像《天下无贼》的傻根那样单纯了。在这趟鱼龙混杂的A股列车上,像傻根一样弱势的小散户们亲眼目睹着一桩又一桩的内幕交易上演。签订合作大单前,股价早已飙升;重组停牌前,神秘资金突然“秒杀”扫货;董事会还没开,网上就有人踢爆董事会将通过高送转方案;刚刚挂牌招标,就被人预知了招标结果……

  丁艳芳

  金螳螂(002081)

  大单签订前股价涨停

  出现“未卜先知”的帖子,称知道其为何涨停。

  尽管内幕交易监管风暴不断升级,但最近还是有个股疑似“顶风作案”。近日,被质疑最多的就是金螳螂(002081)。11月22日(周一),公司称有重大事项而申请停牌,当晚公告,11月20日(周六)已与恒大地产签下合作大单,11月23日金螳螂复牌立刻涨停,创出历史新高。

  但在19日晚19点33分,在东方财富网的股吧中,有人发帖“未卜先知”,直接挑明“金螳螂将会在明天,也就是20日,与恒大集团签署30亿元战略合作合同,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金螳螂这几天一路上涨了吧。”此外,在金融界等多家证券网站的股吧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内容。

  大单还没签,外界就有人知悉了此事,又有资金提前将其拉上了涨停板,想说不存在内幕交易都难以令人信服。

  机器人(300024)

  董事会没开就“押中”高送转

  10送转12股后,有人说“果然和之前听说的一模一样”。

  一家上市公司拿到大单,势必牵涉合作方、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等各方联动,任何一个渠道都可以出现“不小心”的泄密。但是,上市公司年报或中报的送股方案可就简单得多,只要所有董事一商议就能公告的,按理说这应该是涉及面最小,“最不容易”走漏消息的事件。但是,高送股方案出台前,这些个股的股价往往早就飞天,如果仅以“市场预期”来解释,那这些炒家的“命中率”也实在高得太惊人了。

  以创业板的机器人为例,其召开董事会审议利润分配方案时还“特意”申请了停牌。但其2月26日公布方案前的8天里,股价已经从60 元下方大涨至84元。与此同时,股吧中对机器人10送转12股的慷慨方案表现得很淡然,还有人说“果然和之前听说的一模一样”。市场反应也一样,复牌当天机器人并未大涨,高开后逐步回落到平盘附近。不仅如此,在4月12日机器人宣布确定除权日期的前一个交易日,该股少有地封上了涨停板,抢权抢得如此严丝合缝,真是“一切尽在掌握中”。

  西藏矿业(000762)

  开合作条件为比亚迪量身定制

  合作对象早就内定了,挂牌只是走过场。

  今年8月13日,西藏矿业宣布将所持扎布耶锂业公司6%股份与其大股东西藏矿业发展总公司所持有的锂业公司16%股份一同挂牌转让,9 月9日挂牌招标结束。此次转让,实际上是西藏矿业为运作该锂业公司寻找合作伙伴。但西藏矿业开出了很多项条件,例如必须是锂电池生产厂商或相关电池材料生产厂商,净资产不低于20亿元等等,当时就有研究机构猜测,这些条件很可能是为比亚迪“度身定制”的。

  而结果揭晓时,就是比亚迪。仅其挂牌招标期间,西藏矿业的股价就从30元以下涨到了40元上方。9月17日,公司公告确定与比亚迪合作后,股价反倒放量高开低走,前期介入者兑现了利润。

  一般而言,在寻找股权受让方、选择合作伙伴时,但凡涉及国有股份都需要在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那如何保证自己前期谈妥的对象如愿呢?在条件上度身定制就是最好的办法,但由此也表明了,对象早就内定了,挂牌只是走过场,只有那些最普通的投资者后知后觉。

  北京旅游(000802)

  弱市中突然飙升拿捏得当

  “先知先觉”买入的账户,短短几日可以轻松获利超过25%。

  重大事项公告前的快速拉升是A股市场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已经常见到投资者们熟视无睹的地步了。

  以北京旅游为例,今年7月5日,大盘处于自4月19日暴跌以来的低点附近,市场态势非常疲软。当天上午,北京旅游正在年内低点 10.60元附近弱势徘徊,不论是大盘还是北京旅游,一点没有要启动的迹象。但是午后开盘,局面开始悄悄变化,北京旅游的股价先是小幅上升了2%,两点后更被直线拉升,20分钟内拉升幅度超过6%。最终,北京旅游大涨6.32%,以11.61元收盘。当天的大盘毫无异常,沪深股指均以不到1%的跌幅报收。

  当天收盘后,北京旅游就“不出意料”地发布了一份因重大事项而停牌的公告。到了7月13日,重大事项揭开了盖头,北京旅游提出定向增发5000万股,每股发行价不低于10.75元,募集资金5.4亿元。复牌后,北京旅游又连拉两个涨停。也就是说,7月5日午后“先知先觉”,买入较早的账户,短短几日内已经轻松获利超过25%。

  难道真的这么“巧”?不仅又是重大事项停牌前飙升,细究10.75元的增发价,如果不是7月5日最后一小时的飙升,恐怕其二级市场的收盘价都要低于增发价了,这一切怎么会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

  不过,证监会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不少公司停牌后无奈地宣布,“因条件不成熟,放弃此次重大事项的筹划”,股价复牌后即告下跌。但是,内幕交易者“偷鸡”被发现,“蚀了把米”就可以免责了吗?不管是否从中获利,但凡因提前得到内幕交易而入市炒作者,无论盈亏,都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友谊股份(600827)

  停牌前90分钟秒杀扫货

  资金突击追高买入,一定预示了重组的来临。

  最近上海本地股中动作最大的当属友谊股份吸收百联股份一事了,虽然这是百联集团整合旗下资产的重要一步,但在二级市场上还是留下了一些瑕疵。

  镜头回放到今年7月16日,虽然对于友谊和百联股份之间的整合,市场早有预期,但是像7月16日尾盘那样的放量大涨还是很异常的。当天下午一点半前,友谊股份交投平静,其股价在平盘与下跌1%之间小幅波动。但一点半后,大买单突然杀入,股价在扫货之下节节攀升,在收盘前的90分钟内,股价竟一度接近涨停,最后1分钟集合竞价时,涨幅象征性地回落到7.72%。上证所交易数据显示,当天排在买入额首位的是一家机构席位。同时,百联股份也有所上升,但因为盘子较大涨幅明显小于友谊股份。

  当时,股吧中就有很多投资者推断,机构突击追高买入,一定预示了重组的来临。果然,大涨当晚友谊股份和百联股份双双宣布因重大重组而进入停牌期,下午的扫货堪称秒杀。

  最终,该方案于11月8日披露并复牌,友谊股份连续三个涨停。7月16日下午扫货的那股资金,没有像其他等待重组落实的投资者那样长期埋伏,却在“关门”的最后一刻,以大单强行扫货的方式登上这趟“特快列车”,如此“神奇”地预判,他们靠的是什么?其中是否存在知情人的内幕交易?

  三安光电(600703)

  “走漏”消息上市公司或为做局者

  停牌核查没查出什么名堂,反而“火上浇油”公布了三项利好。

  有时候,内幕交易的不只是几个上市公司里的“硕鼠”,上市公司更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故意“走漏”消息,让自己的股价狂飙,三安光电就有可能是这样。

  在2009年里,三安光电从年初的不到10元飙升到年末的55元。5倍暴利之后,今年1月12日,三安光电公告与安徽芜湖市政府签订芜湖光电产业化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该LED产业化基地的投资总额高达120亿元。然而在这个重大利好公布前的13个交易日里,其股价从38元已经被拔高到 65元上方,13个交易日里飙升了71%。

  1月18日,三安光电因短期涨幅过大而被要求停牌核查。1月20日核查结束复牌时,不仅没查出什么名堂来,反而“火上浇油”,同时公布了三项利好:首先宣布年报将提出10转增10股,同时年报净利润预增220%以上,最后还获得了芜湖市6亿元的LED路灯订单。复牌当日,其股价一度跳上78元,但是所有重大利好都见光了,这78元也成为了那波行情的最高价。

  在那波暴涨中,三安光电表现得很积极,因而被质疑这是它造的局。120亿元的LED项目使三安光电急需巨资,炒高股价有利于公司以增发获得更多资金。今年4月1日,三安光电果然提出增发,最终在今年10月完成,增发价30元(因10转增10除权),三安光电成功到手30亿元。

  涉嫌做局的另一个佐证是,自三安光电4月提出增发后,其股价一直保持横盘,与大盘走向毫不相干,似乎是公司的融资目的已经达到,内幕炒作歇口气,待到明年增发股份解禁时卷土重来。当然这一切还只是猜测,真相如何,还需管理层调取相关交易资料,一查到底。

  ◆◆过往案例

  ●时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事件:据不确定内幕信息买卖股票也算违法

  美国的德州海湾硫磺公司内幕交易案虽然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证券监管史上打击内幕交易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美国德州海湾硫磺公司在探矿过程中,发布的新闻稿内容含糊,而公司知情人士纷纷买入股票和期权,在股价从17.375美元飙升到58.25美元中牟利。

  美国地区巡回法院和最高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们立即买进股票的事实,足以证明探矿消息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所以应当视为“重要事实”。被告将这些事实告诉自己亲友的行为也是违法的。公司内部人员在依重要事实行事前,必须确信该事实已经切实被公众知晓。

  这个案例确立了内幕信息的基本特征——“重大性”和“非公开性”,而信息本身具体内容的确定性与否,并非构成内幕信息的必要条件。只要信息本身“重大性”和“非公开性”的特征确定,就属于内幕信息,内幕人据此买卖相关股票,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内幕交易法律责任。

  ●时间:2009年事件:日本跨国内幕交易案嫌疑人被捕

  2009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二板上市的投资公司J.Bridge前董事长野田英孝涉嫌在公司宣布业绩下滑的消息前,利用其在新加坡开设的证券交易账户进行内幕交易,违反了日本《证券交易法》。东京地方检察厅特搜部随后逮捕了野田,这是日本出现的首例跨国股票内幕交易案。

  据了解,野田在消息公布前抛出共计7万股J.Bridge公司股票,套现约6500万日元,同时避免了约2000万日元的损失。

  ●时间:1995年事件:被告无证据反驳可推定内幕交易

  1995年,IBM的一位女秘书在为上司复印材料时获悉IBM即将收购莲花软件公司的内幕信息,并且将这一消息告诉其丈夫,其丈夫又转告朋友。美国证交会查清共有25人借助这一内幕信息在股票交易中获利130万美元。最终大部分被告提出妥协和解,部分被告因为罚金太高而导致个人破产,最后4名被告被判有罪。

  由于内幕交易越来越隐秘,导致收集内幕交易的直接证据很困难。部分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士使用第三方账户交易,或将内幕信息泄露给亲友获利。美国证交会因此实行逻辑推定方式,如果被告提不出有力的证据反驳,那么审判者就可推定内幕交易存在。

  记者 徐可奇 实习生 沈梦雪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