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约束过度投机 T+0制度或难登陆A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5日 14:41  新浪财经

  尽管T+1制度连续实行已有15年,但是在证券市场发展的20年中,股票交易制度也曾经历过转换和试探,国内颇受争议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其他市场的T+0制度在沪深两市也曾实行过两年,在这些转换和试探背后是市场自身微妙的成长历程,也有市场参与者、学者、监管者的思维涌动和观点交锋。

  新浪财经讯 11月4日消息,由于中金所今年正式推出的股指期货采用了T+0的制度,又引发了人们对A股市场T+1制度取舍的讨论。对于这项连续实行已有15年的制度,众多专家仍然认为,目前A股仍是非理性做主导,为约束过度投机,T+0短期难以登陆A股。

  T+1约束市场过度投机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谈到,中国现在还是新兴市场,投资市场是非理性做主导的,未来十年也不会改变。在非理性涨跌远远超出理性的市场上,投资者应把握非理性的机会。“1995年我就说过,中国要发展为成熟市场,还得20到30年时间,现在还差5年。”

  “另外,考虑到现在的市场状况,没必要再采取刺激手段了,T+1制度转变为T+0必然加大股市流动性。”他说。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告诉新浪财经:“我国实行过一段时间的T+0,政策一出的当天,股价暴涨。中国人太爱炒了,从这种投机心理来看,现在不是时机将T+1制度转变成T+0制度。”

  金岩石还认为,依据国际经验,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达到达到40%的水平时才适合推出T+0制度,而现在只有20%,所以还需要些时间培养出更多机构投资者。再者,从当前中国股市状况来看,是需要T+1来规范约束过度投机的。

  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认为,尽管中国证券市场已有20周年的成长历史,但市场的投机心理还是较重,国民俗称“炒股票”,这就显示在中国股票市场投机的成分过高,流动性太大,估计国家也不会探讨T+1制度的转变。

  交收制度不分优劣

  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称,T+1和T+0不是制度先进和优劣的区分,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的制度,中国股票、基金实行T+1制度是适合现在中国国情的,未来国际板出来后也不可能实行T+0制度,这是对应的交易产品所决定的。

  台湾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朱士廷同样认为,选取何种制度关键看给予交易品种风险控制要求不同,期货采用T+0并不意味着现货也要如此。

  台湾证券市场有50年的历史,现货市场实行的也是T+1制度,期货市场是T+0,这和大陆市场是一样的,“这种制度不同是基于交易产品风险控制要求不同。”朱士廷说。

  台湾的期货市场实行保证金为基础的杠杆交易,将资金量放大5倍,T+0制度使股民可以及时调整交易行为,实现有效的风控管理。而在现货市场上交易量未作放大,成熟的交易者自身就已控制了风险,另外,交易量大的交易者可以通过融资买入,融券卖出的方式实现当日交易方向相抵。

  制度三易 融资融券可弥补效率不足

  A股市场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制度,交易所并非没有进行过实践,历史上上交所曾经尝试过T+4、T+1及T+0三种制度,而最终落定在T+1上。

  据尉文渊对新浪财经介绍,上交所最初成立时,股票交易实行的是T+4制度,“这是由当时的清算机制、交易体系、银行处理能力决定的。当然在当时市场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买空卖空行为造成的市场过度波动。”尉文渊说。

  之后不久的1991年10月,市场实行无纸化交易,T+1制度正式推出,尉文渊称:“在当时,这一制度确实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和活跃度。”

  T+0制度曾在1992年至1994年间实行,尉文渊是当时制度转换和正式实行到后来又转换成T+1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

  当时参考国外市场经验,尉文渊带领的团队认为,股票交收制度反映的是市场效率,与投机行为没有必然关联;再者,T+0加快股票回转速度,有利于投资者及时调整操作方向,所以T+0给予投资者当日买卖的权利。

  1994年10月份之后,出于对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控制,依照北京官方要求又转换成T+1制度。

  此后,T+1制度应用到如今,尉文渊表示,融资融券业务是对T+1制度的补充。今年3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已启动了首批6家券商的融资融券试点,10月29日,第三批14家券商也已通过方案评价。

  “当年我们去国外看的时候,没有一家完全实行的是T+1制度,因为有融资融券制度对T+1制度做弥补,就可以弥补T+1的交易效率不足。”尉文渊说。(珏珺 发自上海)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