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央企重组进度固然重要,但重组后的实际效果更为关键;李保民澄清误读。
□ 见习记者 张广明
按照国资委此前的计划,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缩减至80—100家,这意味着在剩余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至少将有超过20家央企被兼并。随着日期的临近,市场对央企重组概念股的关注也日益升温,以中航精机为代表的航天军工板块强势上涨,短期涨幅居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未来央企重组的路线图已经逐渐明确,但对于国资委而言,如何解决由于目前的行政式重组可能带来的负效应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种种迹象表明,央企重组已经进入胶着、博弈阶段。
对于央企重组而言,最难处理的问题不外乎哪些央企将要被兼并,这也是直接关系央企重组进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表示,“十二五”期间,能够得到保存的30—50家央企需要至少满足四个方面的标准: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具备世界知名的品牌;要有具备国际水平的核心竞争力;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等。
或许是由于话题过于敏感,随后,其在参加另外一个论坛时又公开澄清说,此前媒体对其“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减少至30——50家”的表述存在误读。他的原意是,中国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打造30—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而不是“减少至30—50家”。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李保民对其言论又有所澄清,但其核心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也等于是间接的表述了未来央企兼并重组的标准。
路线图虽然已经确定,但对于央企重组而言,无论从速度上还是质量上,对于国资委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按照国资委此前的计划,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缩减至80—100家,这意味着在剩余的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将至少得有超过20家央企被重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央企的总数尚有123家。
有业内人士表示,要在年底前完成该项任务,对国资委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也认为,随着央企重组进入收官阶段,在‘保质’、‘保量’可能无法两全情况下,国资委可能更加注重‘保质’而非‘保量’。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王志刚则认为,国新公司一旦成立,打包装入一批企业,就将接近这一目标。在他看来,国资委在年内通过重组,将央企数量减少到100家以内“问题不大”,但关键是能否实现“1加1大于2”或“1加1大于3”。
不过,作为未来将担当央企重组主要平台的国新资产公司而言,距离此前传言甚盛的国庆节前后挂牌又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该公司何时能够正式挂牌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消息。
来自媒体的最新消息称,目前,国新公司人事安排已经确定,将先挂牌,成立后再进行实质性运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国新公司成立后,确实可以把一些经营条件较差的央企打包装入其中,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部分被重组的企业进入资产公司的模式,其效果取决于资产公司的定位及运作模式,从本质上看,仅仅是重组整合矛盾的推后。换言之,如果仅是把资产公司的成立运作当成是减少央企数量的‘手段’,那将会是舍本逐末的效果。”
业内人士则认为,如何平衡重组之中存在的央企干部人事制度与重组要求之间、国资管理模式创新与重组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其中的关键。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央企重组而言,进度固然重要,但重组后的实际效果更为关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