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司调研为何沦为操纵股价的工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9日 10:10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特约 胡东辉

  内幕交易又有了新的戏法,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炒家有意无意地形成了新的“铁三角”,利用市场资金对被调研公司的追捧,使公司调研也成为操纵股价的工具,而最终被套的无疑是那些自以为掌握了资金动向的人们。

   由于公司调研往往是基金和券商自营建仓的前奏曲,或者是即将加仓的信号,于是一些喜欢投机的投资者便时刻注意基金和券商的调研动向,一听到诸如此类的消息,便立刻抢先买进,以博取二级市场差价。然而,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公司调研就渐渐有点走样变味了,每每市场传言有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去某某公司调研了,股价便会快速上涨。久而久之,不少人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可以跟着基金、券商的公司调研目标来决定买什么股票。而炒家则利用投资者的这种盲目性进行炒作,逐步形成一种炒作模式。这又被一些基金和券商加以利用,有意无意地泄露自己的调研动向,这样,公司调研也就成了操纵股价的工具。

  公司调研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公司调研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早期投资者都没有公司调研的概念,投资股票的依据主要就是公司每股收益,后来又加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但是随着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的出现,投资者惊讶地发现,盲目相信白纸黑字就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媒体曝光相关案例后,投资者开始注重对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只是一直没有形成气候,上市公司和基金之间也互相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主流证券媒体开始出面组织基金、券商等开展“走进上市公司”活动,进行大型的联合调研,一度搞得声势浩大。

   当然,主流证券媒体也有经济利益在其中,并不是公益活动,因此当无利可图时,这项活动也就寿终正寝了。但公司调研活动已经深入人心了。

   随着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持仓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上市公司对这些机构投资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依赖,于是公司调研的性质逐步发生了变化。这些机构投资者有了逼迫上市公司泄露内幕信息的筹码,甚至可以要挟上市公司推出优厚利润分配方案。如果是成群结队的基金、券商研究人员前来调研,上市公司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变成动力,成为上市公司与基金、券商达成某种默契的契机。

  谨防落入炒作的陷阱

   上市公司和基金、券商之间的默契被炒家尽收眼底,炒家发现这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基金和券商的建仓或加仓,自然会抬高股价,这个时候介入必然会放大炒作效应。虽然炒家的介入会给基金和券商增加买入成本,但股价的持续上涨实现了多赢,因此基金和券商也心照不宣。当这种炒作模式确立后,局外的散户投资者自以为掌握到了炒作秘诀,便四处打探有关公司调研的信息,殊不知,这时却很可能会落入别人设下的陷阱。

   股市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炒作路径,既然大多数人以为公司调研就是买进股票的信号,那么基金和券商也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是要出货了,却故意大摇大摆地去上市公司调研,趁着市场人气旺盛悄然出货;炒家也可以对此加以利用,故意放出有关公司调研的风声,以达到顺利出货的目的。

   公司调研走样变味,主要是受利益驱动,这中间既有基金、券商的问题,也有上市公司的问题,更有炒家的问题。投资股票赚钱是硬道理,但正常的投资很难赚到快钱,浮躁的心态使得大多数人都不甘心获取市场平均收益,既然可以利用公司调研影响股价走势,即便是歪门邪道也顾不得了。上市公司本来没有配合这种炒作的必要,但有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会迎合,比如要增发再融资时,股价炒高有利于其实现高价增发,便有意无意地提前泄露一些利好消息给予配合,这是需要管理层特别注意的。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