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成林 ○编辑 全泽源
“我们目前还没有外资控股企业的项目储备。”国内资深的外资企业上市问题专家之一,信达律师事务所萧海龙对记者表示,“此前有一个不错的项目,也是海归留学人士的创业企业,从事生物医药行业,但因为保荐机构及风投对外资控股企业境内上市的疑虑,最终没能进行下去。”
萧海龙的经历折射行业内的真实境况——虽然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没有政策障碍、且证监会和商务部也持积极态度,但仍因缺少操作细则等多方面原因,一直没有出现规模化的趋势。“在中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下,如果没有操作细则,往往意味着政策的执行力不足。” 萧海龙表示,“目前已在境内上市的外资企业大多为外资参股企业,外资控股企业上市的案例仍很少。”
但相关资料仍折射出外资企业谋求登陆境内资本市场的过程中,诸多曲折而又意味深长的历史转角。
如2002年11月日资参股45.53%的“富通昭和”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后因故被暂缓上市。2003年9月1日,该公司公布招股说明书后,因公司名称中有“昭和”字样并出现股票简称中,引起舆论大哗,被再次叫停,此后再也没有上市。
又如2004年5月11日,A股市场迎来首家外资控股企业东睦股份,同时,它还创造了另一项纪录:99岁的董事长日本人小山星儿成为国内最高龄的上市公司高管。
出乎意料的是,该公司上市后十五天即公告向老股东分配滚存利润,派现共计5950万元,使市场产生上市圈钱后用募集资金向日资股东派发的解读。一个月后,公司5位发起人股东将分得的5950万元现金红利无偿交回给公司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东睦在A股的横空出世,距台资企业闽灿坤首度在B股挂牌已有10年之久。令市场颇感意外的是,紧随其后登陆资本市场的是斯米克、成霖股份等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台资或港资中小企业,进而零零星星持续至今。而此前诸如联合利华、东亚银行等知名企业均在自告上市计划、又被舆论热捧之后遭遇集体默然的窘境。
“据我们总结,目前外资控股企业境内上市有五大特别关注点,首先即是要求主要资产、技术均在中国大陆,这也就阻断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上市路径。”萧海龙表示,“当然,这批企业日后将被定位在国际板。”
萧海龙还介绍,公司出资情况及利润是否留存也是监管层的关注点,原则上不希望企业历史上有大量利润汇出境外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日渐增多的外资股东所带来外汇问题不仅是证监会的关注点,也是包括央行、外管局等多个部门的研究重点。相关人士透露,国家外管局有关官员年初曾带队调研深圳A股上市公司外资股东的持股情况,并对股份减持涉及利润汇出境外等外汇管理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此外,萧海龙进一步表示,控制权结构清晰也是重点要求之一,这也是大量港资台资企业未能上市的原因——其股权结构异常复杂。
对此问题,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证监会对股东中存在避税港公司(BVI公司)的企业持暂停审核的态度,出发点也是与上述同源。
最后,萧海龙表示,繁复的境内外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如何解决、募投项目是否符合境内产业政策,亦是监管层的关注重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