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张尚斌】李路,杰出华人投资者。《华尔街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介绍了这位伯克希尔公司的候选掌门人。他运营了一只规模约6亿美元的基金,尽管2009年获得了200%的回报,但截至今年6月底前,他的基金净值已经缩水13%,是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6.6%跌幅的两倍。不过长期来看,自2004年底创立以来,该基金净值已经增长了338%,年回报率约30%,而同时期的标普500指数年回报率不足1%。
李路的投资特征与巴菲特有着明显的不同:李路主要投资亚洲高科技公司,而巴菲特通常对他不了解的行业会敬而远之。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是进行大笔投资,在市场下滑时也毫不动摇,这种战略可能会在漫长的熊市中损失惨重。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更多是源于对李路的相信。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李路能成为运营伯克希尔·哈撒韦1000亿美元中多数投资组合的主要候选人,源于他与该公司86岁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的挚友关系。但巴菲特近期表示,自己目前并没有退休计划,在他离开公司后,会把工作一分为二,分为CEO和CIO,李路会成为掌管伯克希尔投资业务的候选人。
其实无论是接替巴菲特做掌门人还是接管伯克希尔投资业务,甚至两者都不是,但凭借投资能力获得全世界的关注,本身就是李路的成功。
从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到哥伦比亚大学翘楚
现年44岁的李路出生于1966年,文革刚刚开始的一年。如果不是文革,那么他的家庭背景应该算“非常良好”:他的祖母是唐山市第一批女大学生之一,而父亲也是一名工程师。可当他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被送到了一个煤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母亲则被送到了一个劳改所。
临走之前,李路的父母只好将儿子托付给别的家庭,这种寄养生涯一直持续了大约十年。在开始的几年中,李路辗转于几个家庭之间,最后,他被送到了家乡唐山一个文盲矿工的家里,就是在这里,他和这个矿工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李路说,小小年纪就与家人分离,这教会了自己恶劣条件下生存的技能。
10岁后,他与父母和两个兄弟重新团聚。然而福兮祸所倚,正当文革的风云从华夏大地上慢慢消散的时候,正当李路一家以及无数家庭沉浸在团圆的气氛中时,他的家乡唐山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地震,造成了大约24万人遇难,抚养他的矿工家庭也在其中。
李路沉浸在悲痛当中,虽然自己的家庭在地震中幸免,可是他认识的大部分人都离开了。在无情的天灾面前,李路的生活丧失了乐趣,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他整天混迹于街上的小混混当中,以打架斗殴为乐。
是他的祖母改变了这一切,鼓励他开始要用功学习,为李家光耀门楣。在祖母的谆谆教导下,李路学习非常用功,最后考上了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
1989年,对社会百态已经有所幡悟的李路到了法国,并在同年年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分享他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尽管英语并不出色,可是在那里,他仍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人们对他的经历非常感兴趣,他甚至在当时受到了一笔预付款,要他写出自己的经历。
在哥伦比亚大学,除了获得奖学金,李路还成为该校第一批同时获得三个学位的学生之一:经济学、法学和工商学硕士学位。
走上投资之路
1993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次讲座中,李路赫然在列。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市场是牛市的天下,而对冲基金也正在慢慢崛起。带着对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质疑,李路并不相信中国有所谓的金融市场,但正是巴菲特改变了李路的看法。
受巴菲特的启发,李路将出版社给的写书的预付款开始投资于股票市场。1996年毕业之前,这笔钱已经扩大到相当的规模,李路甚至觉得自己可以退休了。
但他还是接受了证券公司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的工作,1997年,他创建了对冲基金——喜马拉雅伙伴基金。随后他还建立了一只风险投资基金,为下一步投资美国高科技公司作准备。
当时的华尔街是投资的天堂,互联网和信息热刚刚兴起,李路通过和Random House董事长贝恩斯登的良好关系,迅速吸引了各界名流成为该基金的客户。其中包括金融家乔勒姆克伯格、新闻集团董事史丹利舒曼以及对冲基金经理杰克纳什。
然而,新生的对冲基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1998年,也就是李路基金成立的第一年,他的以投资亚洲股市为主的基金,由于受到亚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净值损失了19%。李路当时的感觉是,辜负了信任自己的人,感觉糟透了。
随着亚洲债务危机迅速消退,他的基金净值开始反弹。到了1999年年底,李路的基金已经补回了损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