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于券商而言,出海是满足客户需求和业务拓展的必然,更多是未雨绸缪——不论是A股市场进一步开放,还是打造中国证券业航母,先行一步的券商志在占得先机。
□本报记者 蔡宗琦
加速出海
券商布局海外市场由来已久。作为监管机构,证监会历来鼓励证券公司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调整组织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允许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在境外设立、收购、参股证券类机构,为其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
我国券商海外合作或国际化的方式从最初的合资券商、设立海外分公司到收购海外成熟券商,一步步正在深化。
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金公司一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打造植根中国的国际投行奠定坚实基础。早在1998年便在香港成立分公司,近年在美国、新加坡及伦敦分别设立分公司。今年以来,中金大手笔投入,在全球搭建销售网络的步伐加快。
海通证券则大手笔收购,成为香港本土最大券商大福证券的新东家。力图扩展海通证券在香港的业务网络、服务功能、客户基础和品牌影响,提高各项业务的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
此外,一直致力于国际化的中信证券在与贝尔斯登合作未果后,一直积极寻求合作对象,终于在今年5月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展开战略合作,力图在全球共建股票、衍生品业务平台,在亚洲共同开展国际机构销售、研究及投行业务等。
银河证券则在今年6月与中国台湾宝来证券签订业务合作备忘录(MOU)后,又于7月与日本岡三证券牵手,计划在指数化产品研发、拓展资产管理、新金融产品研究与经纪业务领域发展,乃至业务培训和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其他券商动作颇多,国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7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港IPO的内地券商。国元证券则在本周公告,启动其香港分公司的上市事宜。
不难看出,国内券商对海外业务的期待。毕竟海外业务存在反向提升总部券商质量的可能,出海有利于国内券商与更高效的资本运作接轨,尽快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做大海外分支机构,并辐射亚太地区,甚至提升ROE(净资产收益率)。更为长远的目标,便是将海外作为练兵和引才基地。
抢占先机
对于这一时间点的把握,有券商人士表示并非刻意为之。
“像国泰君安香港分公司的上市,去年就开始准备,我们公司的上市计划也没有考虑到特别的时间选择,只是按照事先的部署来推进。”国元证券董秘万士清表示,香港市场是个成熟市场,只要具备条件的公司都能选择通过上市融资,并不像外人想象那般神秘。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时出海的加速是市场必然。
“客户的需求在推着我们走。”一位负责筹备海外业务的券商人士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创新工具的推出,国内投资者和企业的需求开始多元化,比如大型企业全球并购、新兴企业海外上市、资产的全球配置等等,这些客户的业务需求都需要券商在海外搭建业务平台,“实力受限和谨慎的券商往往就近选择香港作为出海口,有实力的券商比如中金就能在全球谋划搭建平台。缺乏这类服务能力的券商必然会流失有海外需求的客户,而这些客户往往都是‘大金主’。”
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QFII的逐步放开也吸引着外资券商关注境内投资者,自然需要借助境内券商的渠道。“海外金融机构与国内券商合作主要关注资源置换,这个毋庸置疑。”银河证券机构客户部负责人陈宏舟表示。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是国际资本愿意涌向中国企业的原因,近年来,中国本土券商包销“中国概念”证券的优势明显,海外机构愿意与其建立长远业务关系。加上金融危机重创海外证券市场,投行大规模重组裁员为前几年布局的国内券商招募人才提供了机会。诸多因素重叠,早已筹备的券商在近期开花结果,密集出海。
“鱼”在哪儿
进入陌生市场与国际投行同台竞技,出海捕鱼之旅国内券商仍面临阻力。曾任汇丰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部主管、现任博智资本董事长的宦国苍指出,中国券商在海外市场能够开拓的业务总体而言包括:公司财务(证券与结构性产品的销售与并购为主)、经纪业务、基金管理和直接投资等。
从国内券商布局来看出海的力度及触角所及差距较大。对于不少券商来说,开发金融产品是海外合作的第一步。
“开展指数化产品合作就是我的敲门砖。”对于银河的海外合作,陈宏舟介绍,日兴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并管理的熊猫基金2008年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目前为止第二只追踪沪深300指数的境外ETF产品,在这一产品发行中,银河证券主要负责进行篮子交易测试,和其托管行进行后台对接、各方签署协议等。他计划将这一模式复制在其他海外市场,“现在有很多国家的机构和我们联系,希望合作。”
他表示,参照海外市场经验不难发现,QDII和QFII只是一个资本市场开放的阶段性业务,在这一业务运行十年左右的时间后市场有望向海外机构进一步开放,“比较极端的案例,日本的海外客户交易量占到整个市场总量一半的份额,整个市场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果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或许市场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
市场人士则更喜欢将多数券商出海与即将推出的国际板联系起来,中金、中信相关分公司在香港运营良久,成为投行争夺内地企业H股上市业务的桥头堡。而收购经纪业务强势的大福证券之举仍被市场解读为为国际板做准备,毕竟国内70%的投资港股业务都借道大福证券,不论是未来港陆直通车业务还是投行业务,经过这一整合海通证券将有资本在国际板业务承销业务中有与中信证券和中金证券竞争的砝码。
但在诸多国内券商分公司林立的香港市场,有券商相关人士点评认为存在业务较为单一的问题,包括大福证券在内,目前中资背景的香港券商像内地券商一样极度依赖经纪业务,不少券商的盈利之道仍然依靠挖掘公司的内地券商赴港投资,在挖掘国际客户方面仍远弱于国际券商。“各家在香港也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国际化的目标远远没有达到。”
此外,出海策略和是否水土不服也值得关注。2003年,实力雄厚的汇丰投行决定建立全球投行业务平台,并投入数亿美元资金,但效果并不成功。归结失败的经验,宦国苍认为在于基本策略脱离现实,汇丰投行一直无法定位依托市场。券商出海,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寻找自己的优势市场,比如汇丰银行在亚太区、中东及欧洲具有优势,但是开始就重头布局美国,形成以自己短处与别人长处竞争的局面,浪费了资源。这一教训值得借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