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审批放开 新基金发行数量多规模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9日 07:46  证券时报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王群航

  2010年上半年是基金发行新政实施之后的初期,受到来自政策面、基础市场行情、基金公司的发行策略和行为、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基金发行市场在这个全新的时期表现出了一种喜忧交织的全新格局。

  上半年基金发行选时出错

  国内市场基金:上半年共计发行了59只基金,其中有53只在本期成立,总规模为1031.15亿元;如果加上去年发行、今年成立的另外两只基金,今年上半年新基金的总计成立规模为1074.60亿元。上半年,各月新发基金的数量分别是10只、6只、12只、8只16只和7只,呈现出很有规律的隔月波动状。

  股票型基金发行了27只,是上半年的第一大类;其次是指数型基金,共发行了14只,其中有3只是ETF,并同时配套发行了3只联接基金;债券型基金发行了5只,其中有3只属于细分之后的一级债基,另两只是二级债基、中短债基金;混合型基金发行了3只;货币市场基金发行了1只。从发行种类的时间分布来看,前期以高风险品种为主,后期低风险品种逐渐增多,表明基金公司在选时配基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错误。

  QDII基金:上半年共计发行QDII基金7只,其中6只在本期成立,总规模为30.01亿元;加上去年发行、今年成立的一只基金,今年上半年新基金的总计成立规模为35.93亿元。

  上半年基金发行市场的主要情况是,QDII基金发行较差,前两年投资者在这一领域受到的重创,至今尚未弥补损失、恢复元气;与市场以往情况相比,2010年上半年新基金的发行数量增加了,密度提高了,既有同一天公布5只新基金招募说明书的热闹场景,也有6只新基金同日开始发行的盛况;上半年有13家公司没有发行新基金,但对投资者无关紧要,一方面,大多数公司都可以发行新品,其中不乏好公司;另一方面,新基金并非唯一的重点投资对象,很多历史业绩好的基金值得多多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今年上半年的发行

  回顾从2005年开始,选择这个时间起点,是因为《基金法》和《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分别是在2004年的6月1日和7月1日开始施行的,按照市场以往从基金新产品设计开始,到申报、答辩、修改、获批、筹备、发行等一系列流程走完,通常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本文的统计从2005年度开始。

  总量回顾:基础市场行情的走势对于新基金的募集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在2006年、2007年、2009年大部分时间里,新基金的总成立规模都比较高。2007年,有两个月份的总成立规模接近700亿元;2009年12月份,由于基金公司之间比拼规模,月度成立总规模突破700亿元。由此来看,700亿元是市场的一个极限标志。

  回顾2005年、2008年的发行低潮期,每月的新基金总成立规模在100亿元徘徊。今年虽然困难,但总规模仍在200亿元附近,总量比以往有所提高。

  由于每个月里新基金成立的总规模变动频繁,我们用“过去六个月”对上述数据做了平滑处理,我们发现,发行总量的提升与基础市场行情的变化之间有着三个月左右的时滞。这表明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时,有三个月左右的反应期,或及时跟进,或及时调整。不过,这总是很被动,因为一切都要受到基础市场行情走势的制约。

  明细情况的回顾:每个月成立的新基金数量阶段性的变化情况较为显着。以往低的时候多在每月5只左右,高的时候主要是在10只左右。至于2007年末、2008年初的低潮,是因为管理层在有意控制新基金的发行,因为当时的股市行情已经存在明显的过热情况。

  随着今年以来新基金审批制度的放开,以及基金公司的数量已经较多,基金的发行数量正在增加,每个月的发行数量高于10只将会成为常态。

  发行的数量多了,但募集的规模上不去,基均规模是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即现在的发行情况平摊到每只基金,又有回归到低潮的趋势。如果说30亿份是一条警戒线,那么,现在的基均规模只达到这个警戒幅度的一半,如果剔除个别银行系基金公司发行水份的干扰,现在的基均规模已经很低了。

  如果基础市场行情继续走低,基金公司方面继续以发行作为扩充规模的主要手段,不排除基均规模有继续走低的可能,即新基金发行只数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度,但基均规模却在下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现在市场的发行体制,以及相关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方式,还有基金公司的经营理念。一方面,银行渠道方面畸形的、过度的强势,对整个基金市场不利;另一方面,渠道方面所获取的服务报酬也与服务内容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再次,基金公司方面过度重视首发规模,轻视持续营销,这种理念值得反思、检讨。

  员工认购情况

  在上半年成立的新基金中,大部分基金有各自公司的员工参与了认购,国内市场基金有41只、QDII基金有6只。

  有13只新基金没有公布员工认购的信息,其中2家公司写明了没有员工认购;有4只基金涉及到较为敏感的场内交易,因此员工没有认购。这不应该作为员工没有认购的充分理由,因为大家认购的是基金,不是股票,基金持有的是股票的组合,不存在利益输送问题,更何况通过场内方式投资基金有时间、费用方面的便利。

  国内市场基金部分:员工认购总量为0.5853亿元,占比为0.0568%。有五家基金公司,员工对于新基金的认购总量不足万元。认购总量较大的公司,存在硬性要求认购的情况可能比较多;反之则可能是没有硬性要求。

  本期,属于内资公司的新基金有16只,平均每只新基金的员工认购总量为225.85万元。属于合资公司的新基金有25只,平均每只新基金的员工认购总量为89.58万元。内资基金公司明显超出合资基金公司很多。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内资基金公司在管理方面要求更严,却被指责为不够人性化;合资基金公司要求不高,被认为是员工对于自己的新产品信心不足。

  QDII基金部分:6只QDII基金的总成立规模为35.92亿元,员工认购量为0.13亿元,占比为0.3677%。QDII基金的员工认购占比较国内市场基金高出很多,主要原因并不是公司员工看好海外市场,而是因为QDII新产品的成立规模普遍较小。

  从内资、合资基金公司的对比来看,合资公司本期成立的3只QDII,每只新基金的平均员工认购总量是44.94万元。内资基金公司也新成立了3只新QDII,员工平均认购总量为395.56万元,高于合资基金公司很多。从常理上讲,合资基金公司在此方面本该比内资基金公司更有优势,但现在的情况是:合资基金公司的人可能同样对于自己的新产品信心不足。

  国泰和汇添富公布了旗下三只新基金的员工认购户数情况,其中汇添富本期发行的两只基金披露了认购户数。

  基金公司员工在新基金方面的认购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公司员工对于新产品的认可态度。如果是零认购,则基本上可以表明该公司的员工不看好该基金。因为每一只新基金的推出,表明了相关公司对于市场的态度、对于产品的态度,这一切,都最为充分地表现在新基金发行期间的一系列宣传文章上。至于没有资金去做投资,则更是说不通,因为从产品设计到发行,前后数个月,而高收入的基金行业,现金流一向很充裕。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