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众专家看保障房:“人人有房住”好过“人人有房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1日 04:42  证券日报

  □ 本报记者 马红雨

   当前房地产市场观望情绪依旧,在昨日举办的主题为《中国房地产经济:增长·调整·机遇》中央财经大学——鸿基世业财经论坛上与会专家建言献策,以寻找中国房地产业未来的新出路。

  住宅在我国成投资品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住宅应该是消费品,最基本根据就是对住宅需要计算折旧的,对一个价值在折旧的商品,它的价值随着折旧在减少,那么它就没有投资的意义,这是因为投资要求价值上行,投资追求的是收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指出。

   在国家统计局对住房属性的界定中,住房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即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在支出法GDP核算中归入固定资本形成。也就是说,不仅经营单位购置的厂房是固定资本,居民个人购买用于居住的住宅,也都是投资品,而非消费品,因此国家统计局没有将住宅价格指数计入消费品物价指数(CPI)。

   但是住宅在我国成为投资品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王国刚谈到,“消费品在什么条件下会转为投资品?举个例子,现在我们使用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1985年后都曾经有过成为投资品的经历。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人们会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会把某些消费品囤积起来,等过上一段时间,以高于囤积价格卖出,以获得超额利润。”

   “导致住宅价格上行的动力有三方面,包括土地价格、建筑成本和供求关系。2003年住房市场开始启动,它面对的是十几亿人几十年积累的为购房的资金。”王国刚表示,“这里不能简单地与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对比,那些国家早已是供大于求,而我国则是严重供不应求,我们在2004年简单计算,每年10亿平方米的住宅要连续建20年以上,而建的最多的年份2009年只有5亿多,缺口相当大。”

  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

   “国家应以政策手段熨平价格上行的幅度,通过打击投机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解决居住的根本问题,应加大住宅供给,其它国家都有很好的经验,无非就是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王国刚强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淅珉在此次论坛上也表示,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一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三是加快住宅产业化步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以往过分强调了住宅的权益概念,其实住房既可以买,也可以租,但据我们调查,我国住宅构成中私有产权房的比例已经到了84%以上,美国最高时不到69%,德国是24%。假定全国各城市的住宅都是私人产权,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人口不流动,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住房私有率比我国还低值得我们深思。据了解,在住宅市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均将持续供应廉租房列为重要的施政目标。比如,伦敦2004年的新规划要求中心区新增房屋的1/4为负担用房。丹麦的做法更彻底:全民租房——主要是向政府租。

   事实上,这种制度设计是一种多赢,低收入者可以借助安定的生活实现地位的提升,城市也通过不断获得低价劳动力而维持竞争力,而先租后售的做法同样可以回笼资金。由于拥有成熟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些国家的居民不仅不愁找不到可租的房子,而且租房成本低于买房的成本,租房还是买房自然可以“量力而行”。

   “我国自房改以来,住房政策导向一直是鼓励大家都去买房居住,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过高的住房私有率将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王国刚对此表达了担忧。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表示了赞同,“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思路片面强调了‘人人有房产’,而忽视了‘人人有房住’”,他同时指出,加强公共住房制度建设,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确保住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