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报告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1日 02:16  证券日报

  专家称,决策层肯定已经有了应对各种情况的预案,加息仅是其中之一,并且在使用上会慎之又慎

  □ 本报记者 闫立良

  “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昨日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新” 内容。业界专家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的提出这两点,可以理解为央行已经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应对预案,一旦经济指标出现过热先兆,就随时可出手进行调控。

  报告认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从外部需求看,虽然有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但全球经济总体仍保持复苏态势,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继续好转。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出口订单指数已达50.0%,比上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从内部需求看,国内经济活力和信心逐步增强,地方加快发展和扩大投资的热情较高,投资扩张动力较大,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内需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10年第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又增长34.5%,新开工项目58787个,同比增加5882个。

  此外,目前城市消费逐步进入更新换代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村消费也将跃上新的台阶,加之经济回升、企业效益改善、就业状况好转,都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

  报告强调,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依靠刺激政策拉动的经济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会更倾向继续采用数量调控回收流动性,不会轻言使用加息手段。”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外需虽然有所恢复,但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弱,未来出现贸易逆差的频率会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也有限,而经济内生的动力尚不充分,增长的动力在减弱,恢复态势并不稳固。

  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当前外需还在恢复之中,国内工业产能较为充裕,有利于稳定价格。但在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经济总体复苏的大背景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呈上升态势,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我国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在增加。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也可能影响价格水平。总体来看价格上行压力相对更大,价格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所增加。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较上季再降2.3个百分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5.6%,仍处于较高水平。

  报告认为,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内需合理稳定增长,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培育消费热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有专家称,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时投入大量资金,充裕的流动性需要寻找出路,全球都面临通胀压力,中国也不会独善其身。一旦中国加息无助于改善因食品价格上涨及输入性通胀带来的压力,相反可能会伤害中国并不稳固的复苏基础。基于这种判断,该专家认为,决策层肯定已经有了应对各种情况的预案,加息仅是其中之一,并且在使用上会慎之又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