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心超募资金红包变毒丸

  ⊙阿琪 ○编辑 杨晓坤

  受益于市场化发行机制,去年以来IPO的创业板与中小板公司均获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发行溢价,受惠于A股投资者传统的“摇新”热情,这些新上市的创业板与中小板公司均获得了少则数亿,多者数十亿的超募资金。粗略统计,自今年年初以来市场已经给新发行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奉献了超过723亿的超募资金,平均每家“白得的”超募资金达到4.73亿元。上市公司IPO时在募集项目之外4.73亿元可以轻而易举地白得,这毫无疑问违背了股市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本质。

  在今年以来的小盘次新股牛市中,由于这些公司获得了巨额的超募资金,从而被许多投资者冠以超额成长性的概念,股价也因此被大肆炒作。其实,这是一种纯粹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讲故事”成分。首先,这些创业板与中小板公司均为小公司,即使现行主营业务有较好的成长性,现行的经营与商业模式还消化不了这么巨额的资金。如果在现行经营模式之外拓展新业务,一方面会偏离公司原有的经营方向带来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拓展其他经营业务不是公司已有的擅长,也会带来经营风险。这些小公司还从来没有经营过那么巨大的现金流,在获得意外之财后对公司将来的发展未必是好事。A股历史上 “只会过穷日子,不会过富日子”的上市公司案例太多了。其次,由于超募资金原本不在公司经营规划之内,属于“意外之财”,因此大多数情况是“钱不当钱用”,在缺乏明确新投向的情形下,超募资金大多被公司用来“烧钱”做广告、置地买楼买车改善办公条件和员工福利,或在银行账户“睡一段时间后”被委托理财,或者以项目投资的形式投资回报于当地社会的公共项目。总之,超募资金最后被资源浪费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公司获得超额增长的概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募集资金的使用被专项监管,但仍避免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巧妙使用。如同去年信贷超额释放时期有不少企业用银行信贷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用原本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自有资金“合法合规”地投入股市那样。部分创业板或中小板公司用募集资金充实公司运营所需资金,用公司自有资金通过创投、私募等渠道投资于股市,相互炒作甚至以更隐蔽的方法来炒作自己公司股票的现象已是“阳光下的秘密”。这给二级市场带来的危害是:股市给创业板或中小板公司“挨家挨户”奉献了数亿乃至数十亿的超募资金,创业板或中小板公司却用来大肆炒作和拉升股价,从而使二、三年后创业板或中小板“大小非”解禁套现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减持溢价,如此,股市给上市公司送出的超募资金“红包”最后变成了需要股市自己来消化与承受的一个“毒丸”。这意味着目前形似风风火火的创业板行情其实潜伏着重大的市场风险。

  在我们的教育、社会保障、中西部开发等还缺乏巨量资金支持的时候,巨额的超募资金却在被挥霍、浪费甚至变相为既得利益,这是典型的资源错配。因此,对新股IPO所获超募资金的专项管理与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