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油企海外收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02:09  上海证券报

  ⊙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

  ■能源时评

  ⊙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

  

  从去年到现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中国油企在海外频频“攻城略地”:一系列并购行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落子如飞令人眼花缭乱。而更令外界啧啧称奇的是,这些动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巨额交易大部分都最终奏凯,显示中国油企已不复是以往在海外处处碰壁的“悲情角色”。

  对此,业界多将之归结于金融危机引发的机遇。在不少人看来,油价暴跌严重影响了一些资源国的经济状况和现金流,因而令谈判达成变得更容易。

  但也应看到,正是传统的“石油七姐妹”实力日衰,才给了国有石油巨头海外“开疆拓土”的空间。

  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BP等老牌石油巨头就不再具有在国际市场呼风唤雨的“统治力”。而随着油价下跌、成本上升、新能源崛起,疲于应付的石油大鳄们不仅无力掌控世界油气资源的归属,更连自身庞大体系的运转都成问题。

  例如,壳牌去年以来已出售了多项下游业务资产,康菲更计划在两年内出售100亿美元资产以削减债务。

  对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国有石油巨头而言,这的确是一个海外“抄底”的好机会。但前提是,它们不能重蹈当年中海油的覆辙。

  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油企在海外遭遇的挫折远多于成就。最典型的一例就是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最终因遭遇美国国会反对而折戟。

  这一事件给后来者留下的教训是深刻而持久的。而在笔者看来,正是由于中国油企从这一事件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才为去年以来一系列海外收购的成功埋下伏笔。

  首先就是不要奢望一口吞下一家海外公司的所有股权。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石油在全球地缘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收购行动令资源国产生政治上的压力或类似于资源掠夺般的威胁,即便该商业行为本身没有此意图,也会被涂上一层政治色彩。而去年以来中国油企不少海外收购的对象都是某块油气资产中的部分股权,这令收购通过监管方审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次,与其他石油巨头合作或许是一个获得收购对象信任的捷径。在这方面,中石油已颇有心得:去年,其就和BP联合参与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竞标并获得成功;前不久,该公司又与壳牌联合收购澳大利亚Arrow公司100%股权。而中海油上月首次挺进拉丁美洲也是用了同样的策略:其与阿根廷能源巨头——Bridas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

  这种合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分享到合作伙伴的先进技术和复杂项目管理技巧。

  最后,与资源国建立互信、协助当地实施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这已成为中国油企在海外屡有斩获的“秘密武器”。例如,中石油在苏丹、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等国,中石化在巴西、安哥拉等国都做了大量有助于提升当地经济和生活水平的贡献,这为它们在这些国家立足奠定了基础。

  当然,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国际间围绕这一战略物资的争夺也会日趋激烈,中国油企在海外仍会面临未知的风险。但如果能小心翼翼捧住优尼科事件留下的宝贵“财富”,韬光养晦,三思而行,机会仍会向中国油企敞开。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