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估蓝筹+新兴产业” 二季度市场将震荡扬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3日 03:5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东北证券产品策略部

   □东北证券产品策略部

   

   对于二季度的行情,我们认为负载在银行等低估蓝筹股上的阶段性的风格切换将是大概率事件、新兴战略产业的个股机会将是市场活跃的另一亮点;经济复苏、业绩提升、金融创新将引发存量资金的再配置;温和通胀、负利率、储蓄搬家将引发增量资金、社会财富的再配置。因此,二季度将有望在2010年大平衡市格局下实现震荡扬升。

   1-2月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8%,预计1季度GDP增速在11%左右。实体经济的好转,去年超额信贷的投放,使得通货膨胀成了避无可避的问题。就中期判断而言,模拟不同的价格环比数据,CPI可能在6、7月见年内高点,在月环比0.1%-0.2%的假设下,单月CPI高点可能在4-5%;整体CPI走势可能呈现前高后底;不确定性则将来自周期约四年的猪肉价格变动以及猪粮比。观测PPI数据,PPI可能早于CPI见年内高点,PPI高点可能在6.5%左右。

   2010年将是“复杂之年”,政策选择上将更多体现为相机抉择,政策退出将不是匀速的,而更多体现为变速状态。加息时点取决于当下经济复苏背景下对资产泡沫(当下的资产泡沫主要以房地产为盛,股票指数则难言泡沫)、经济复苏步伐的综合考虑;但基于通胀进程、以及央票利率变动规律、期限结构等显性指标的考量,中国的加息步伐不会很快,较快的时点可能在6月;当然全年内出现加息将是大概率事件。在加息之前,继续以数量化工具进行货币调控,在二季度是可以预期的。就未来加息的特征来看,将以缓步加息为主,且不大会出现缩小存贷差的非对称加息。

   从有效汇率、贸易顺差角度,较难看出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未来人民币升值将主要取决于政治的博弈而非单纯的贸易因素。基于此,我们不排除在美国财政部公布汇率报告、中美战略对话等事件期间实现人民币升值,但也将是以扩大波动区间的方式实现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而不大会采纳一次性升值的策略,毕竟均衡汇率的不可测性。笔者更多的倾向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二季度会加剧,但现实的升值也许还不会那么快的到来;且幅度小于3%。

   经济复苏环境下上市公司业绩恢复增长是必然的。2009年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速预计在25%左右,2010年1季度有望同比实现30%-40%增速,2010年全年增速在20-25%。A股2009年市盈率在23倍左右,2010年动态市盈率预计在18倍。在经济复苏阶段,以市盈率估值而论,当下A股18倍左右的市盈率具有安全边际;横向国际比较中也并不算高,13倍下方的银行股则略显低估。从估值以及权益资产长期收益率的角度来看,我们维持上证指数3000点下方具有安全边际的观点,即3000点下方投资者要以估值洼地的心态来审视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

   当下市场疑虑的是政策的趋紧以及投资增速的高位回落,这两个因素归于常态化是必然的,也应该为市场所消化。基于对市场估值、风格背离分析,以及对经济复苏下业绩提升和金融创新市场活跃切换的判断,我们认为,市场在存量资金主导下的风格切换有望使得指数运行至3250点一线,对应2010年市盈率在18-20倍;然后,市场在数量化政策的扰动、加息预期的升温乃至汇率之争的作用下,有望阶段性整理;并最终以负利率下储蓄搬家、增大权益资产配置的形式,实现震荡扬升格局,挑战前期高点,有望运行至3500点左右,对应2010年市盈率在20-22倍,银行股可能在15倍左右。

   二季度市场将在金融创新、业绩提升以及储蓄搬家等作用下,逐步走出窄幅盘整格局,实现2010年平衡市下的阶段性趋势行情,即二季度震荡扬升并可能探出平衡市下的阶段性高点,市场可能的运行区间为3000-3500,3000点下方将形成估值洼地。

   基于对二季度市场运行逻辑以及运行方式的判断,二季度可以立足于风格切换推断下的低估蓝筹以及结构转型大战略下的新兴战略产业两条主线。可以关注业绩提升、金融创新下存量资金风格切换和储蓄等增量资金关注下的低估值板块,即银行、保险、券商、钢铁、电力、煤炭等板块;结构转型下的区域经济、消费、科技股等板块,比如世博概念、低碳、三网融合、物联网等概念股。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