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两会: 我看,我听,我感

  编者按:一年一度两会,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感”不同。

  2010年的3月,京城仍是春寒料峭,南国却早已春暖花开。中国大地,正如这南北的气候差异,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站在不同的纬度,每个阶层的观感也是那样不同。

  从官员论政到部长突围,从微博(http://t.sina.com.cn)崛起到股市投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每一双眼睛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一个世界折射不同的百态民生。聆听着《证券时报》记者们从两会前方带来的声音,身处后方的编辑部也能感受到这滚烫的热度。

  的确,身处新闻媒体,秉持舆论公器,非居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却与民间息息相关。所看,所听,所感,关乎民情,达乎民意。而2010年的民意,也的确,从未如此深度参与。

  微博:“微”言大义

  郑晓波

  作为记者,自然对媒体很感兴趣。要说今年两会最火热的“媒体”是什么?个人觉得不是某个电视台,不是某家通讯社,也不是某家报纸,或某个门户网站,而是一个被称为“微博”的网络工具。

  “微博”,又称“围脖”,自2009年8月始兴,历经半年的发展,已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微博可以绑定手机,任何人都可以像发手机短信一样发布微博信息,所以,微博作为个人媒体,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记者”。

  当然,对于代表委员而言,其意义更大。通过微博,代表委员的声音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有媒体称之为“微博议政”。

  事实上,微博对于记者而言,也一样非常有意义。记者可以通过微博,向社会更快地发布信息。如今年两会,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知名记者的微博备受关注。同时,记者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更多的新闻线索。

  总之,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参与的乐趣,在这里,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如此说来,小小微博可谓“微言大义”也。

  两会热点折射地方中央博弈

  李湉湉

  在进京半月、两会报道已近尾声之时,在采写过众多两会热点之后,我忽然有所感悟,并以此作为我的两会感言——如果从地方和中央博弈的角度来分析,很多热点问题的症结清晰可见。

  事实上,楼市的宏观调控、地方投融资平台及发债、区域振兴计划和转变发展方式……所有热点背后,都有地方和中央博弈的身影。

  以两会最热的楼市问题为例。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表面上是房价问题,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在现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中央要对房地产市场“动真格”,那么很多以“吃土地”为主的地方财政恐难以为继。除非中央能够让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元化、减少对卖地收入的依赖度,否则依靠地方政府的“贯彻执行”,调控的力度很可能大打折扣。

  再来说说遍地开花的区域规划。去年中央一共批复了包括海南国际旅游岛等11个区域振兴规划,几乎是之前4年的总和。加上原有的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几乎覆盖了全部中国版图。区域规划的“实惠”显而易见。对地方来说,上升为国家级的区域规划,就能拿到先行先试的优先发展权,还可以在全国产业布局、大型项目建设上得到相应的“倾斜”。

  然而,正如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所担心的那样,各地掀起的区域规划热,有可能导致粗放投资、重复建设,而这与中央精神是相悖的。中央制定区域规划,是想通过区域规划来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发展,但地方眼里的区域规划,有可能只是增加经济总量和政绩的一个砝码。

  年年两会,年年“突围”

  周荣祥

  对于多数媒体而言,采访部长历来是两会新闻大战的重中之重。这主要是因为,部长们掌握着国家众多的“秘密”;当然,也还因为,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平时难得有近距离采访这些部长的机会。

  因此,部长们的必经之路——人民大会堂的北门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过去数年,这里常常上演激烈的“围剿”与“反围剿”新闻大战。今年这些热闹的场景因为门口设置的一根红线而减少了许多。很少再见到几十名记者团团围住部长的场景。不过,也因为此,一些部长的形象也变得更加清晰。

  譬如,过去的这些天里,记者就发现,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卫生部部长陈竺是最和善的,当记者们热情呼喊时,他们往往不忍拒绝。

  而作为财经记者们眼中永远的“明星”,一行三会的头儿们或许是因为往年“突围”太辛苦,今年几乎很少出现——不过,他们还是有“失误”的时候。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偷偷”藏在委员中间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还是被眼尖的记者们发现,并引起轰动。记者们全然不顾那根挡在面前的红线,奋力冲了过去。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央行行长周小川身上。只不过,依旧笑容迷人的周行长,步伐也一如既往地敏捷,三步两步就把记者们甩在了身后。

  微博,不是纸媒终结者

  孙 媛

  今年两会期间,同事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新兴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这是每个媒体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一个信息全流通的时代,只要有一个平台,人人都能成为记者,那时似乎也不需要专业记者了。

  但是,现在用搜索引擎搜一下,一号提案、股指期货4月中旬推出、新股发行改革将考虑存量发行等等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财经新闻,各家媒体所引之文尽是“证券时报”,网上出现最早的那一条也多是证券时报的消息。这也提醒我们,即使技术再怎样超越人类想象极限,专业记者这种古老的职业也仍有用武之地。

  听说今年两会期间兴起了“围脖”(微博)热,人人可以上网参政议政,形成了网民皆议的网上两会。又听说某报推出了手机VIP客户专享服务,将独家的消息在新闻发生第一时间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高端客户。

  诚然,每有为人类生活打开方便之门的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应感到由衷高兴,但也不必因此而为旧事物悲哀。当电台出现、当电视崛起,纸质媒体的生命力都曾遭受质疑,然而,笔者相信,纸质媒体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消失的,她只会和新科技结合而变得更好。

  民意,从未如此深度参与

  黄兆隆

  随着两会透明度日益提高,“会场议政”与“民间议政”的互动效应在今年空前放大,殿堂里论政正酣,“网上两会”、“公民两会”亦是如火如荼。早在两会召开前夕,网民们就早早评出了话题TOP 10,有趣的是,两会委员代表们的热点话题也基本与此相符。

  从物业税的地方和阶层利益冲突,到教育选举等人生权利的诉求,再到基层群众的反腐诉求,代表委员的个体吁求与坊间民意相伴相行,共同构成了推动制度改革的激情和伟力。对于代行政治权力的代表委员们,公共媒体和平民百姓不再是敬畏旁观或漠不关心,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呼应、臧否其言行。

  纵观历次两会,民意从未如今年这般深度参与两会政治,代表委员群体从未如今年这般接受民意的评判和监督,而这种来自民间的“两会意识”、公民意识,乃是推动民主政治的最大动力。

  自然,今年两会也不乏遗憾之处,比如,会场内的辩论还不够充分激烈,社会期待的质询案等监督方式仍无缘实践,敢于直言、议政质量高的代表委员也不足够多,甚至“开炮”的还是限于几张老面孔等。

  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一些常识也有待普及。比如,两会期间出现的一些“出格”、“雷人”的议案提案。不过,此次两会种种不同寻常的细节,其实已超越了具体议题本身,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两会的政治民主生态。

  股市投资也要转变

  张若斌

  结束此次两会报道之际,我不停地在思考:对普通投资者来说,2010年的投资关键词究竟是什么?

  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各级官员们口中的热门词汇,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是否也应该转变原来的投资方式呢?答案无疑是确定的。

  毋庸讳言,中国股市的管理制度和获利模式呈现出强烈的发展中国家特点:重企业融资、轻个人投资;重资本增值、轻分红获利;重概念炒作、轻业绩支持;重资产重组,轻价值发现——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类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我们并不妄想在2010年能全部解决,却希望随着201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

  2010中国资本市场之“转变”,要重实质而轻形式。如今,二级市场一听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便是炒作低碳或新能源概念股;一听到区域经济规划,便是猛拉相关地域股;一听到民营企业融资难,便是鼓励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

  笔者以为,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之转变,关键在于推动投资盈利模式的改革,鼓励上市公司诚实守信、回馈股东,对夸大经营数据、虚报科技概念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予以严厉处罚;鼓励投资者重视公司基本面,对内幕交易和恶意炒作的调查实施“倒举证”制度;鼓励机构投资者发现价值,对操盘控盘联营坐庄的各类机构实施严格监管。唯此,资本市场才能迎来一片新天地。

  少些离奇言论

  贾 壮

  少些离奇言论

  参与过多年的两会报道,有幸见证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这件大事的方方面面,看到进步的地方会觉得欣慰,遇到不好的地方也会跟着着急。

  进步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会议的组织一年比一年有秩序。大会堂北大厅采访秩序的管理便是一例。不记得是从哪年开始,现场管理者在北大厅设立了一道红线,并在红线中间设有采访台,愿意接受采访的部长可以到台前,尽管部长入场高峰时人群仍不免有些骚动,但秩序较前几年已经改善许多,踩掉鞋、摔跤等等小事故已经很少会发生了。

  不过,也有不合谐的地方。记者曾经在政协委员小组讨论时听到这样的言论——一位政协委员建议,听取大会报告时应有人带头鼓掌。如此匪夷所思的建议,真亏他提得出来。

  古人有云,仁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应是胸怀天下的达者,衷心期望他们能够少些离奇言论,多些务实精神。

  高官买不起房是真话

  胡学文

  去年以一句“我是副部级干部,凭工资我也买不起房”而引起众多关注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副主任委员贺铿一直坚称:一线城市房价存在泡沫,如果调控不当,很有可能引发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贺老先生是位老统计,曾在国家统计局任上履职多年。他的话,自有依据。贺铿说,有记者问我有几套房,我很实在地说,我只有一套房子,是国家给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如果单凭自己的工资,估计在北京是真买不起一套还算像样的房子。

  在贺铿的概念里,所谓北京还算像样的房子,可能就是位置还算可以,100平米左右。那么随便一套房子,没个一两百万也是拿不下的。不过,以贺老先生的工资似乎也不容易。他和记者算了笔账:每个月一万还少点,一年下来也就十来万。“要是国家不给配房子,我估计也会按揭买个房,顶多买个小点的,也还是可以的。”贺铿说,自己很知足了,应该给中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自己拿这么多与做出的贡献相比已经足够多了。

  话虽简单,但从这样一位副部级高官口中说出来,还是博得了许多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护。网友中就有人说他是敢于说实话的“好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