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月CPI涨2.7% 专家称短期内不会加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 02:14  证券日报

  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涨幅加剧主要是受结构性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影响,特别是春节的影响

  □ 本报记者 包兴安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宣布,2月份CPI较去年同期增长2.7%,增幅明显高于1月份的1.5%。对此,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涨幅加剧主要是受结构性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影响,特别是春节的影响。全年价格变动充满复杂性。

  一个微妙的变化是,2.7%的CPI涨幅,已经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又将迎来久违的“负利率”时代?加息离我们还有多远?

  物价应该是温和可控

  盛来运解释说,2月份食品和居住价格联合推高CPI有2.46个百分点。受春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2月份上涨6.2%,推动CPI上涨2.01个百分点。

  但是,1-2月CPI增幅为2.1%,仍低于全年3%左右的调控目标。他预期,随着季节好转,季节因素影响会逐渐消失,3月份CPI价格会有所回落。

  今年的价格变化将充满复杂性,一方面存在上涨因素,另一方面也存在下行的因素,因为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会受到抑制,大多数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整体形势也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物价管理,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今年的物价应该是温和可控的。

  值得关注的是,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比上年同期加快16.9个百分点。盛来运表示,工业增加值较快只是延续了回升的态势,并不存在工业过热的现象。同时,增幅加快也与去年同期低速度相关,去年2月工业增加值为全年最低点。

  央行不会马上加息

  多数专家表示,目前条件尚不具备,央行不会马上加息。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在1-2月份数据稳定性较差的月份,不宜对相关数据过分解读,更不能简单以是否“负利率”为据决定货币政策调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民营经济增长还有许多不确定性,不会在短期内进入加息进程。

  他认为,由于食品价格涨势趋缓,而非食品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未来数月物价不太可能出现快速跳升的情况,全年物价走势呈倒“U”形走势,应能控制在3%左右。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通胀预期的核心在于信贷调控而非利率调控。如果未来出现持续负利率的情况,不排除会动用加息工具。但为了在补贴居民“负利率”损失的同时不增加企业成本,有可能采用不对称加息,即提高存款利率而贷款利率不变,或者存款利率多提、贷款利率少提。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认为,理论上,现在应采用加息手段,但“两会”的基调仍是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马上加息的可能性变小。而且国际经济形势不稳,还要观察几个月时间。预计国家会采用滞后的做法,在CPI到3%之后再考虑加息。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还提出,目前的CPI水平还完全处于正常水平,实际通货膨胀率很低,而且CPI环比涨幅也很小,央行没必要现在加息。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也表示,近期政策不会过于频繁地调整,下半年才有加息可能。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表示,CPI同比上涨2.7%,比1月份增幅要大,这是在预料之中。但是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存在,要密切关注这个问题。“总体来上,还是应该继续坚持国家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热点关注的加息问题,曹凤岐认为,目前条件还不成熟,货币政策退出还应谨慎。

  事实上,央行副行长苏宁在两会期间曾明确表示,“调控社会资金供应量,央行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也包括加息,央行将在最适当的时候使用最适当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央行公布的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001亿元,比1月1.39万亿元的新增规模下降约五成。与此同时,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加大力度回笼资金,春节后的三周内已经回笼资金6890亿元,连续三周净回笼。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