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5万散户大调查:今年预期收益高 最爱题材股

2.5万散户大调查:今年预期收益高最爱题材股

2.5万散户大调查:今年预期收益高最爱题材股

2.5万散户大调查:今年预期收益高最爱题材股

2.5万散户大调查:今年预期收益高最爱题材股

  ⊙记者 张雪 ○编辑 陈羽

  近几年,A股市场的单边走势,让投资者仿佛坐上了“过山车”。2008年超过70%的暴跌行情,曾让广大股民遍体鳞伤;2009年的V型大反转,又使不少股民笑逐颜开;2010年初股民又迎来当头一棒,大盘急跌至3000点下方。到底牛年散户有多“牛”?散户眼中的虎年股市如何演绎?是否有信心?预期收益率为多少?

  为了展现广大股民当下的生存和心理现状,上海证券报联合证券之星进行了一次网络大调查,历时一个月,截至2010年2月4日,全国共有2.5万投资者参加了“股民生存现状大调查”,记录下了他们的心声。

  回顾篇

  2009年仅1/4散户跑赢大盘

  虽然2009年的中国股市走出了一个漂亮的“V型”大反转,个股也井喷式上涨,但在这样的“送钱行情”下,并不是所有投资者的腰包都“水涨船高”,收益情况跑赢大盘的投资者寥寥无几。

  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仅有65%的股民2009年实现盈利。其中盈利幅度在50%以内的股民,占比为30%;盈利51%-80%的股民,占比为10%;盈利81%-100%的股民,占比为9%,盈利在100%以上实现市值翻番的股民,占比为16%。可以看出,与去年各大指数中表现最差的上证综指80%年涨幅相比,仅有1/4的散户跑赢了大盘。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难得一遇的牛市中,不赚钱反而赔钱的投资者倒是大有人在。在参与调查的2.5万多名投资者,2009年出现亏损的股民占比高达35%。

  熊市亏钱没什么可说的,但牛市出现如此高比例的投资者亏损,值得深入探究其原因。

  频繁换股导致收益不佳

  是不是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主要为缺乏经验的“新手”?统计显示,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在2008年以后入市股龄2年以内的投资者,占比仅为20%;2005年-2007年入市股龄2到5年的投资者,占比为24%;2001年-2004年入市股龄6到9年的投资者,占比为10%;2000年以前入市超过10年股龄的投资者,占比高达46%。由此看来,炒股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影响投资收益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半调查者为炒股10多年的老股民,但收益情况仍不尽如人意。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广大散户,在此轮波澜壮阔的单边上涨行情中收益欠佳呢?股民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去年我还保持着熊市思维,拿不住股票,总是追涨杀跌,踏不准市场节拍,导致大盘震荡期间频繁出现亏损。尤其是8月份股市的下跌导致大伤元气。”还有不少股民表示,去年上半年仓位过轻导致此轮大反转行情盈利有限。

  网络调查也同样显示出上述情况,仅有30%的投资者2009年的股票仓位为“满仓”;“重仓”的投资者占比为36%;“轻仓”的投资者占比为28%;“空仓”的投资者占比为6%。此外,在回答“2009年您如何操作股票”的问题时,表示“波段操作”的投资者最多,占比为38%;表示“频繁换股”的投资者也达到32%;30%的投资者选择“持股不动”。

  点评:针对上述调查结果,一位券商投资顾问表示,2009年近千只股票实现翻番,800多只股票的股价创出6124点的新高,在这样的牛市行情中,满仓持股不动,往往都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他总结,操作上频繁换股,以至于没法“吃到”个股的主升段;存在熊市思维,盲目猜顶,过早离场;热点把握方面能力欠缺,踏错节奏后心态容易浮躁,是大多数散户盈利有限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

  展望篇

  七成散户今年看高至3800点上

  在股市,往往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换言之,哪怕场外有再多的资金,不入市也是白搭。调查显示,尽管1月份股市出现调整,但大多数投资者对2010年的股市持相对乐观态度。在回答“2010年大盘最高可以涨到多少”的问题时,预计4000点以上的投资者最多,占比为38%;预计3800点-4000点的投资者其次,占比为31%;预计3600点-3800点的投资者,占比14%;3400点-3600点的投资者,占比17%。

  对于2008年熊市曾创下的1664.93点最低点,多达七成投资者认为这一点位是长期底部,3年以上不会跌回原位;两成投资者认为这是中期底部,1到3年内有望守住;仅一成投资者认为1664点是短期底部,2010年就可能跌破。记者采访的部分股民表示,不要说1664点,一旦今年大盘跌倒去年8月份2600点的底部,就肯定大胆抄底。

  点评:不仅广大散户预期2010年沪指有望涨至4000点,通过对申银万国、中金公司等十大券商的策略汇总可以发现,看高4000点以上也成机构投资者的主流观点。国内知名资产管理专家、证券之星总裁洪榕表示,根据“众述不灵”的惯例,2010年的股指运行,要么不到4000点,要么大幅超过4000点,毕竟市场运行往往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追加投入VS逐渐撤离:势均力敌

  在回答“2010年您投资资本市场的整体策略”的问题时,打算追加股票投资的股民和打算减少股票投资的股民,均占比38%;追加基金投资的股民最少,占比仅为7%;打算不操作的股民占比17%。

  投资者准备“砸”进股市多少资产,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关注点。从调查看,今年可能出现部分股市资金回流银行的现象。在回答“2009年您投资股票的资金占总产比例”以及“2010年打算投资股票的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两道问题时,有五成股民2010年打算投入总资产50%以上到股市,而在2009年,投入总资产50%以上到股市的股民多达六成;还有三成股民2010年打算投入股市的资金占总资产的30%-50%;两成股民打算投入不到总资产的30%到股市。

  点评:浦发银行一位理财专家表示,今年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后,中国资本市场将进入到全新的“博弈时代”,中小散户投资股票时需要加入股指期货等因素来判断市场、板块、个股的走势。他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势必将增加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和话语权,在牛市中仍赚不到钱的投资者不如选择投资基金,对股票的投资额度以后要谨慎增加,原来手中的基金可长期持有,相信基金经理的专家理财能力长期持有一定会获得满意的收益。

  多数散户今年预期收益为30%-50%

  具体到今年大盘的走势,投资者显得相对冷静,并没有极度乐观。多达六成投资者认为2010年大盘整体呈现宽幅震荡;认为大盘能延续2009年牛市继续上扬的投资者为三成;认为大盘掉头向下大幅回调的投资者最少,占比仅一成。

  在震荡市中,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在回答“2010您打算如何操作股票”的问题时,56%的投资者表示偏重择时,打算波段操作;33%的投资者表示偏重选股,打算持股不动;11%的投资者打算频繁换股,追逐主题投资的机会。

  或许也是由于震荡市的判断,大多数投资者今年的预期收益纷纷下调,基本较去年大盘的整体涨幅打了个五折。接受调查的投资者中,2010年预期收益大致为10%的股民占比19%;预期收益为30%的股民占比最多,为35%;预期收益为50%的股民占比为27%;预期收益为100%目标位翻倍的股民占比为19%。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股民的预期收益在30%-50%。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去年资产翻倍或者跑赢大盘的投资者,今年目标定得普遍不高,基本在10%-30%之间,反倒是一些去年赔钱的股民对今年的希望更大。

  点评:业内人士提醒,预期收益定得太高有可能影响到投资时的心态。目前研究机构普遍认为,股市以后很难出现07年和09年的单边上扬行情,出现08年单边下跌的概率也很小,今年最有可能呈现宽幅震荡的走势。尽管择时异常重要,但多数散户恐怕很难踏准节拍。在涨也涨不高,跌也跌不深的情况下,大涨卖大跌买或许是个不错的操作方法。对于打算长期投资的股民,选股就显得格外重要,可逢低吸纳看好的股票。

  题材股仍是散户最爱

  有句歌词这样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2007年的“5·30”让持有题材股的散户损失惨重,心有余悸的股民开始只买大盘蓝筹股。可是2008年“白马”也没少跌,不少散户依然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谁料2009年的大反弹中,大盘蓝筹股出乎意料地严重跑输大盘,不少中小盘题材股却创出新高。2010年广大散户究竟青睐什么品种?接受调查的投资者中,多达49%的股民认为题材股是今年表现最好的品种;认为大盘蓝筹股表现最好的股民,占比为39%;看好创业板股票和ST股票的股民各占6%。

  在回答“您认为影响2010年股市的主要因素”问题时,选择“经济复苏情况”的股民最多,占比达到42%;认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推出”为影响股市主要因素的股民,占比为22%;认为“房地产调整政策”和“信贷规模”的股民各占12%;认为“限售股减持意愿”和“融资规模”的股民各占6%。

  点评:看来,“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过在最近大盘忽上忽下,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房地产、信贷政策的出台。有机构甚至认为,2010年左右行情的主要矛盾是房地产行业。

  张雪 制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