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推下一代网络NGN 贴近用户需求成发展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18:00  通信信息报

  网络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的一大发展趋势,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日本正在着手开发下一代网络NGN,其他各国也因势利导支持NGN研发。这不仅能提升网络的性能和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也可以享受到更多新应用

  本报记者 林憬辉

  网络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的一大发展趋势。在国内的三网融合加速推进的时候,国外一些国家也结合自身的情况,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对下一代网络进行研发升级。日前就有消息称,日本正在着手开发下一代网络——NGN。而英国政府近期也已经开始新的NGN基金的筹集。

  世界各国之所以如此热心研发下一代网,推进网络融合,是因为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这些网络之间的融合,不仅可以减少恶性竞争,大大降低网络维护成本,为国家节省资源,提升网络的性能和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也可以享受到更多、更便捷的业务,同时也节约了使用成本。

  推进NGN各国因势利导

  下一代融合网络NGN从提出到研发再到发展,虽然历经数年进程缓慢,但是世界各国并没有失去耐心,日本、美国、英国等通信技术发达的国家仍然不遗余力的支持NGN的研发。然而,在支持NGN发展上各国却采取了不同的策划。

  对于NGN的发展,日本更多的是在光纤网络的基础上融合有线电视网络,并讲究移动网和固定电话网的融合。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日本的光纤宽带和3G网络的普及率位居世界前茅。有机构调研显示,日本是全球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光纤宽带接入国,其3G的普及率也超过了九成,因此,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发挥了光纤宽带和3G接入稳定、速度快的网络优势,另一方面,节约了NGN的普及成本,给用户带来了最大的实惠。

  与日本不同,美国推进NGN时虽然也以光纤网络为基础,但是IPTV却作为一个独立的标准引入。这是由于IPTV在美国已经发展较为成熟,成为美国运营商竞争市场的一把利器。而日本在IPTV方面则处于起步阶段,对NGN的推进并无太大的影响。

  英国的NGN推进更多的则体现了企业意识。英国电信主要负责国家的NGN战略,政府仅是在背后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各国采取不尽相同的NGN推进方式,是由于各自的国情不同。因此,在对待如何推进NGN的问题上,自身的实际市场情况才是决定的重要标准。

  NGN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与简单的三网融合实现网络功能多样化相比,NGN的功能更为强大。2004年2月,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SG13会议给出了NGN的定义是一个分组网络,它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和具有QoS能力的传送技术,实现业务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分离;它允许用户对不同业务提供商网络的自由接入,并支持通用移动性,实现用户对业务使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目前,NGN的定义已被扩大化,业界把下一代网笼统都称为NGN。NGN的逐渐普及将给用户的信息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和无穷的乐趣。以日本为例,NGN的逐渐发展,推动用户终端的融合,在日本日渐流行的信息家电就是传统家电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

  信息家电是一种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带有PC主要功能的家电产品。利用电脑、电信和电子技术与传统家电相结合的创新产品,是为数字化与网络技术更广泛地深入家庭生活而设计的新型家用电器。根据日本通产省的估算,信息家电产品将在2025年达到约9万亿日元的规模。同时,信息家电服务业将在2025年时达到约19万亿日元的规模。

  可见,与三网融合带给用户简单的网络便利性相比,NGN更多的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用户需求是下一代网发展核心

  NGN以软交换为核心的,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代表了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然而,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也充满了“成长的烦恼”,如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监管等问题,都是需要政府、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力解决的。

   目前,国内的三网融合逐渐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而三网融合与NGN之间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就曾认为,为了保证下一代网络良性发展,应当加强对NGN技术的研究,而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都拥有自身的强势技术和运营模式,“在进行NGN的研究时,既要注重这些技术业务自身特点的扩展,又要充分考虑三种技术融合发展和新技术的相互采用。针对技术相互渗透的趋势,扬长避短,以继承创新为目标实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整体突破。”

  其实,无论是三网融合,还是NGN,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只有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为其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