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管理通胀预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乐嘉春

  □作者 苑德军

  作者系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

  高级经济学家

  博士生导师

  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工作,这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对此,我们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调结构与防通胀的关系;二是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资源与能源价格改革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不久前,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主要是基于应对通胀预期的考虑,从中也反映出央行已调整通胀预期,并在管理通胀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确实,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通胀压力在日益增大。例如,菜价在涨,肉价在涨,水、电等能源和资源价格也在涨,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已远远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上涨幅度。

  这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通胀预期逐步增强。自2009年11月CPI由负转正、物价水平越过正增长的拐点期后,CPI呈现加速上行势头。有专家预测,12月的CPI增幅可能达到1.5%左右。但在笔者看来,今年CPI上涨幅度至少超过4%。其实,通胀已是“山雨欲来”,渐行渐近。

  对此,对即将到来的通胀,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绝不能掉以轻心和盲目乐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其中,管理好通胀预期,不失为防止通胀的重要对策。

  那么,管理通胀预期究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尽管美元贬值是导致通胀预期增强的外部因素,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却很难对美元变动产生实际影响。所以,目前可以做的事情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去影响形成通胀预期的内部因素,弱化通胀压力。对此,我们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调结构与防通胀”之间的关系。“调结构”的内容较为宽泛,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及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等方面的优化。应该看到,调结构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而且还与防通胀也密切相关。

  以产业结构为例,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抑制产能过剩,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短板”行业发展,这有利于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使有效商品能吸纳更多的货币量,这将壮大反通胀的物质力量,并构建起平衡的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此,一方面,政府应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的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强农产品供给,特别是要提高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为稳定食品价格奠定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在GDP中占比,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服务商品的多层次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促进货币量的有效分流。

  二是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之间的关系。鉴于通胀通常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政策则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为己任,故货币政策在管理通胀预期的活动中自然要担当起主要角色。但央行也应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变化,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促进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

  例如,在信贷投放上,应引导、监督商业银行处理好支持实体经济与信贷均衡增长的关系,使商业银行能把握好贷款投放的力度与节奏,避免贷款增量的大起大落;应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使贷款更多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及中小企业倾斜,避免贷款“垒大户”和集中度过高产生的风险,从而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在“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增强贷款的效益性。

  考虑到提高利率会使中外利率水平差异过大可能引致“热钱”流入、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仍较高等实际情况,央行的货币调控应审慎使用价格型工具,而应更多采用数量型工具,并强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调控作用。

  但鉴于管理通胀预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项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必须加强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政策调控方向、调控目标上与其他宏观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管理通胀预期的宏观政策合力。

  三是要处理好资源与能源价格改革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实现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同时也为价格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能源生产成本,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所必需的。

  故此,加快推进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出台具体的改革措施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居民的承受能力及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避免因改革措施出台过于集中而引发物价总水平急剧上升。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