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应积极探索低碳产业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4日 01:4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

  郇公弟

   “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各国已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渠道。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当紧紧围绕减排目标,加强宏观指导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低碳产业新模式。”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风是国际气候谈判方面的“老外交”。他是中国国内较早参与环境问题国际谈判的人士之一,从1993年开始负责荒漠化公约国际谈判,2000年之后担任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2005年进入联合国工作。

  低碳经济“必要且紧迫”

  高风介绍说:“中国宣布碳减排目标,不能说没有国际压力,但更重要的是源自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减少碳排放,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目前同时面对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低碳经济既具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

  高风表示,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碳减排的难度,“中国产业要向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可再生能源等低碳类行业发展,这也会受到社会就业压力、技术水平等限制。”

  他说,“根据国内外不同机构的测算,中国碳排放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为其他国家承担的。这正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承担了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然后产品用于出口,供其他国家消费。最终中国背负了资源消耗和排放的责任,却没有享受到好处。”

  高风指出:“担当世界工厂,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融入全球经济格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但目前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也迎来了调整这一产业分工的时机。这同样是中国减少碳排放、降低失业、避免贸易战的必然选择。”

  减排是低碳经济调控准则

  低碳经济是一盘大棋局,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风表示,从宏观层面看,低碳经济不仅仅包括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等,它还包括第三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低排放行业,同时人口政策、城镇化、教育政策、社会政策等都应当成为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110多个国家的国家领导人都参加哥本哈根大会,正是由于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大局。”

  正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复杂性、系统性,其发展更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保证行业的有序发展。在现阶段,中国应当紧紧围绕已经宣布的减排目标,来实施低碳产业的促进政策。高风说:“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减排能力,应当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标准。某些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减排潜力,应当作为低碳经济重点采取激励措施。”

  他举例说,第三产业显然是低耗能、低排放行业,发展第三产业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第三产业附加价值高,劳动者收入更高,也有助于内需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国就无法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高风还预测称,未来三十年内我国将有大约5亿人口进入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减排潜力。比如,通过改善城市格局,缩短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提高住房节能降耗标准,降低单体楼房的能耗;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低排放交通方式等。建设低碳城市、清洁城市,也将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目标。

  低碳经济需要国际协调

  高风表示,目前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国际规则还很不完善,世界各国需要加强协调,当前联合国组织的国际气候谈判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气候谈判抓住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龙头问题,一是明确各国的减排或行动任务,二是提供国际合作的平台。”

  高风说,哥本哈根谈判如果能够解决各国减排和采取行动的目标,它将成为各国的总量任务。各国政府将以此制定国内政策,通过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以及社区、家庭、个人的行动等落实这些目标,共同完成全球减排目标。同时,当前谈判中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还将谈判制定资金、技术方面的国际规则,促进全球低碳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和分享,共同建设低碳社会。

  他指出,当然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规则难以在短期内达到完善,在许多领域比如知识产权等还需要进行艰难的谈判,“全球都在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这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机遇,中国完全可以在某些低碳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世界提供成功经验。”

  高风最后表示:“我也非常期待哥本哈根能够达成新协议,世界各国共同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中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探索低碳经济新模式、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也将是中国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大贡献。”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