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融资其实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2日 02:3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刘思恩

  ■ 保资瞭望台

  海康人寿投资部经理 刘思恩

  最近一年市场持续回暖,而上市公司的融资也逐渐增多,尤其是主板恢复新股发行和创业板诞生,可以说是2009年两个市场的大事件。未来,可以预计,只要指数稳定在3000点以上运行,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案例。

  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喜欢上市公司首发或者增发新股,于是给这种行为一个贬义的称呼:“圈钱”。其实融资本身只要合法合规,募集用途没有违反承诺,创造的利润没有被转移出上市公司,那融资行为本身并没有道德上的好坏,只有经济上的合算和不合算。发售的新股价格太高时,上市公司赚了便宜,老股东乐享大幅增厚的资本公积,而新进的投资者预期回报降低;发售的价格太低时,上市公司的老股东预期利润被摊薄,新股东占了老股东的便宜。

  如果判断二级市场的股价偏高甚至高得离谱,那么每个负责任的上市公司决策者,都该抓紧时机大量增发,而未上市的公司应该赶快设法IPO,用高市盈率、高市净率卖出股权换来的钱,去买低估值的未上市资产,这是企业财务运作的一个基本思路。上市公司的决策者首要任务是为了原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而不必为了新的投资者高价参股套牢而感到愧疚——除非这种高价是由于虚假信息披露造成的。这正如投资者不必为很低的价格买到股票而对上市公司有道德上的愧疚。

  2008年初平安增发时,我就评论过:“在这种历史性的高位,如果决策者不抓紧时间圈钱或者兑现股权,重新配置公司资产,倒是对大量非流通股东的不忠不义。”同样,未来一段时间,不少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面临不足,估计也会通过增发融资来补充资本,这也是对股东、甚至对整体的金融环境负责任的态度。从一个公民和纳税人的角度看,这么多银行可以在三千多点融资,而不是在一千五百点融资,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汇金公司在未来金融市场出现风险时,可以用更少的钱去注资救火,这难道不是全体公民的福祉吗?

  一味地对融资反感,其实也体现出二级市场某些投资者一种自私甚至有点偷懒的心态。持股者希望市面上最好永远只有那么多股票,而全体社会财富不断被创造出来后,都集中反映在有限的股票存量上,于是物以稀为贵,股价简单地节节攀升。这显然是漠视了上市公司的利益,以及更多的不买股票的公民的利益。炒股的人与其不现实地指望融资暂停、股市供求失衡,不如更现实地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以及积极地参与股东大会表决等方式,与上市公司“讨价还价”,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本意。

  新的一年就要来到,让我们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融资和市场波动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