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息解读

  ■信息解读

  迎接哥本哈根 关注电力设备板块

  方正证券:12月7日-18日,全球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 《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就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将出席会议。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承担量化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无需承担这种义务,目前市场对哥本哈根会议碳减排预期已经降到了最低点。美国预期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而欧盟预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而相对应的发展中国家减排承诺积极,巴西计划到2020年在预期基础上减排36.1%至38.9%;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印度决定到2020年实现比2005年下降20%至25%。我们认为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努力下,减排目标有超预期可能。

  受此前电价上调改善电网投资以及此次峰会的影响,电力设备板块将出现一定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核电、风电、光伏太阳能与智能电网相关公司。智能电网方面,我们看好思源电气、卧龙电气、国电南自;风电设备,看好东方电气、时代新材;光伏太阳能看好特变电工、天威保变;核电设备,看好上海电气、哈空调与大西洋。

  

  谁在影响中国加息的步伐

  申银万国:从上轮加息周期看,影响我国央行加息的主要因素有:(1)经济增长情况。加息前,GDP增速及工业增加值处于较高水平。(2)物价。CPI与利率的相关性达0.758,物价是影响加息的最重要因素。2004年加息前,CPI连续4个月超过5%,通胀明显。(3)流动性过剩。加息前,人民币贷款余额保持较高增速、储蓄分流明显、外汇占款迅速增加,这些都加剧了流动性过剩,M1增速高水平运行。M1增速与滞后6期的存款利率相关性为0.5。(4)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利率的相关系数为-0.34,无论是高投资增长率对加息的影响,还是高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均不大。(5)美联储加息情况。上轮加息周期中中国跟随美联储操作,主要基于资金外流压力与平衡人民币与美元讨论空间的考虑。美联储基准利率与滞后11个月的中国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

  我们认为除非明年通胀超预期,一般要到2011年才能见到央行加息。首先,就经济增长状况看,明年经济继续处于巩固阶段。在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央行不会贸然加息;其次,就物价而言,明年处于低通胀阶段,预计2010年CPI维持在2.2%左右,通胀可控;预计明年信贷投放有所回落,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央行将更多采用数量控制和信贷控制手段使流动性回归相对宽松;就投资而言,加息与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大;外围市场方面,美联储受累于国内高企的失业率,预计明年三季度之后才可能采取加息措施。

  

  失业率见顶概率大 美元指数拐点将近

  国信证券:11月份美国失业率由前月的10.2%下降至10%,低于市场预期的10.2%。从统计角度来看,美国劳工部将失业周期较长仍找不到工作的人-放弃寻找工作者,以及希望获得全职工作但因经济环境而只能从事兼职的从业者排除在官方统计的失业率之外。不过,包括这两项在内的“广义”失业率也下降0.3个点至17.2%,就业市场的确出现明显改善。我们判断美国失业率将于第四季度见顶,主要依据是:1、首次/连续申领失业金人数;2、个人工时变化。

  美联储对于通胀走势的判断是依据产能利用率(失业率也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的产能利用率)、通胀现状以及通胀预期三方面因素:目前整体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已连续四个月上升至70.7%;CPI同比增速将在年底转正,但核心通胀尚可控;通胀预期在2009年7-9月下滑之后10月份又重新抬头,截至12月初已攀升至接近2%的水平,未来通胀预期有跟随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大幅上升的可能。考虑到此次非常规、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预计当美国经济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立时,美联储会立即启动紧缩政策,这一时点预计在2010年二季度(4月和6月两次会议)概率更大。我们认为,市场加息预期的形成将伴随着美元指数向上拐点的出现,这将提前于美联储真正采取加息政策的时点。(编辑 姚炯)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