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记者从5日至6日在中国石油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上获悉,中国正在推进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专业性交易平台,远期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平台搭建和共同发展是今后的大趋势。
2008年,中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迈出了构建碳交易市场的第一步。这三个市场的建立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场化机制。上海期货交易所能源化工部负责人陆丰表示,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研究和设计,同国家相关部委进行开发,剖析国内碳市场发展情况,以解决特殊品种存在的开发难题。
在碳强度标准设计方面,有关单位也正在积极研究。昨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布,在上海市虹口区正式启动碳强度标准研究的试点。此前,受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的委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启动了碳强度标准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完成了框架性的研究工作,此次在虹口区开展试点,将是深化碳强度标准研究、尝试相关标准制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步骤。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交易量看,2008年的市场中有48亿吨碳交易,较2007年增加了31%,较2005年增加了7倍。目前,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市场上交易不同的标的产品且存在着不同的合同结构,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
中国国内的碳市场起步较晚,从目前情况看,作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应大国,中国始终不具备价格发言权,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陆丰表示,在方兴未艾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中,中国应积极参与构建碳市场,谋求碳市定价权,希望今后适当的时机,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品种,使期货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