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政策退出最早明年下半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8日 21:47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华强

  10:0!这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区间不变的票决结果。

  此前,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央行分别升息;美国经济复苏情况好于预期,第三季度GDP年化环比增长3.5%。这些都促成了全球对美元是否升息、美国是否开始推出刺激政策的猜想。

  关于美国何时退出刺激政策,11月3日,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通胀和就业的双重考虑下,美联储不会做出升息的决议,大的方向还是宽松,但可能是微调。“缩短宽松时间、减少宽松措施这些是可能的。”他说。

  北京时间11月5日凌晨美联储公布的利率决议,基本与丁志杰预期一致。在维持利率不变的同时,美联储称,将减少购买联邦住房机构债务的数量,由原定的2000亿美元降至1750亿美元。

  撤出定量宽松为时尚早

  美联储在每次议息会议之后发表的政策声明,一直被视为是下一阶段政策目标的重要信号。尽管澳洲联储此前一天再次加息25个基点,但美联储在会后声明中,依然沿袭“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政策”的措辞不变。

  丁志杰表示,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过程中,但各国情况完全不同,像澳大利亚,是主要资源出口国,通胀压力比较大,而美国撤出定量宽松为时尚早。他认为,起码明年下半年才会大规模退出。

  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退出定量宽松的时机会比这早一些。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就预测,2010年一季度,美国或加息100个基点。

  从市场预期来看,退出刺激概率为零。北京时间11月4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挂牌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FR)期货合约价格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在11月4日会议减息至0.00%的概率为51.1%,超过维持0.25%不变的概率,而预期加息的则为零。

  美联储也搞微调

  在丁志杰看来,金融危机之下各个国家都采取了宽松刺激政策,但刺激计划终归有一个退出的问题,并且,谁先退,谁应对危机承担的成本就少。

  “各国都有自己的算盘,各自都会做退出的准备。尽管发达经济体纷纷表态以宽松为主,但不代表实际做法就宽松到底一成不变,这是一种策略。”丁志杰说。

  美联储会后声明重申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利率在极低的水平,给人吃下一颗继续宽松的定心丸之后,“微调”举措也随之抛出:原定的2000亿美元购买联邦住房机构债务的数量降至1750亿美元。

  此前,美联储计划购买1.2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2000亿美元机构债。据悉,这些证券和债券的发行方是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

  缩减购买机构债的额度,美联储给出的解释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低于此前宣布的2000亿美元最大值,但机构债券的收购量符合收购活动最近以来的轨迹,反映出了机构债券有限的可用性。

  机构债券“有限的”可用性,如果等到今日方才知晓,那是对美联储官员们学识的侮辱;额度变化的背后,一是鸽派鹰派在货币政策上博弈的结果,二就是退出刺激对市场反应的一种试探了。

  尽管是10:0的票决结果,但美联储对是否加息并非完全观点一致。纽约联储日前发布一份报告认为,失业率下降并不一定是加息前提。这份由Tobias Adrian和Arturo Estrella作出的报告指出,自1955年以来的14次货币紧缩周期中,有11次伴随有失业增加,3次未出现这种情况。

  两难抉择

  去年9月,雷曼兄弟因为无望政府救助而倒下。美联储何以在刺激计划推出时期期艾艾,退出时也这么闪烁其词呢?

  早在9月份,美国政府的赤字预算就已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定量宽松已经导致国家债务陡增。借钱迟早是要还的。

  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也是全球的货币。美联储面临的难题就在这里:作为美国货币,经济复苏需要美元漫天飘舞;而作为全球货币,狂发钞票带来的美元一泻千里,又与其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

  业内人士表示,美联储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就是如何适当给予市场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从而提升全球对于美元的信心;同时这种预期又不能过早地影响到美国的基础利率水平,打压微观经济体的活动,从而保障自身的经济恢复。

  尽管记者截稿时,欧元、英镑利率决定尚未公布,美联储的温和的利率政策决定,无疑也使紧随其后召开的欧洲央行、英国央行议息会议毫无悬念。

  瑞银集团(UBS)分析师Gareth Berry指出,欧洲央行对欧元的强势已经表达了诸多不满,因此,目前情况下欧洲央行绝不会在美联储之前对利率做出任何调整或暗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