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林证券:通胀压力升温 警惕经济二次探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 02:08  中国证券网

  ●全球经济正面临由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物价上涨推动总需求的过程,其并不能持续对经济构成利好,一旦通胀来临,企业又将开始步入削减成本、降低供给的境地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还需靠国家投入拉动,而拉动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及发债方式,这样结构将提高政府赤字,因此,存在一定的负面效果,不可能持久

  ●在美元贬值压力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又将面临新挑战,制造业很难获新生机,而作为中国经济另两大引擎的消费与投资同样存在不确定性

  ⊙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总 胡宇

  ○编辑 李导

  虽然近期GDP出现环比连续上扬,但投资拉动一旦不能持续,结构化调整的后劲将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现在虽靠一时的经济刺激带动了经济增长,但未来仍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的机会。

  经济反弹

  不改长期结构调整趋势

  从最新数据看,连续三个季度的环比上升只能代表经济出现反弹,但能否走出上升趋势,这恐怕谁也无法预料。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短期反弹并不改变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长期低增长的可能。从供给学派的角度看,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确在短期可刺激总需求,在促使就业重新回归充分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加大可能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带来物价上涨压力,企业为克服成本上升压力,又要开始考虑降低成本,减少供给。因此,最终经济还是要重新回归新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就是经济重新步入调整阶段,在消化产能、降低成本的过程中,物价高涨的压力并不一定能彻底缓解。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目前正好面临由政府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物价上涨推动总需求的过程,但我们认为,这种过程并不能持续对经济构成利好,与此相反,一旦通胀来临,企业又将开始步入削减成本、降低供给的境地。除非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单位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否则,中国经济或很难再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

  高房价抑制社会消费潜能

  在美元贬值带来的压力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增。如果中国货币调控不能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那么,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将很难获得新的生机。一旦出口继续遭受重挫,那么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将会有“一驾”掉入泥潭,而另外两驾,包括消费与投资仍存在不确定性。

  那么依靠消费如何?加大消费的前提是中国人有钱消费才行,但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人普遍并不富有。25万亿的居民存款由13亿人口的0.5%的人占据了其中的70%。另外99.5%的人获得25万亿的30%,平均每个人获得6000元存款。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其实大部分人并不富有。富有的,现在敢于大胆消费的,还属少部分人;大多数人还得继续计算日常消费支出的增长与楼价不断上涨带来的担忧。

  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还需要靠国家的投入拉动。国家投资的拉动主要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及发债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结构又将增加民间的税负,提高政府赤字。因此,投资拉动存在很大的负面效果,不可能持久。

  人民币升值不足取

  伤害经济复苏和增长

  伯南克近期表示,针对当前的资产泡沫,亚洲国家应该采取汇率调整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我们认为,伯南克的上述表态恰似给饱受资产泡沫之扰的亚洲国家们开了一剂“慢性毒药”。很显然,从中国的角度而言,人民币如果继续升值将会刺激外资流入中国市场,资产泡沫又将有继续扩大可能。一旦美元停止贬值,那么外资们又将流出中国,溜回美国,这样的结果将让中国重温日本和美国资产泡沫的历史。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不寒而栗的是,目前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国家似乎正拿着曾经对付日本人的手段来对付不断强大的中国,而促使人民币不断升值就是西方国家手里最好的武器。

  现在看来,在经济仍靠投资单腿支撑的情况下,股市上涨还是来自于资金推动,属于短期市场的非理性上涨。现在看多的人主要依据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资产泡沫继续上涨机会,然而,我们依然要理性的看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重大破坏作用。所幸的是,中国货币当局已经看到了当前资产价格的非理性繁荣,目前尽管仅通过数量化调控的措施来回收市场流动性,但未来很有可能通过加息方式来实现市场的理性回归,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作用已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影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