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20日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的专家认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明年将要建成的大好形势下,金融合作应该突破目前的初级阶段,向更深入的方面发展。区域内的金融合作要有新机制、新机构、大手笔,区域内各国应逐步放宽金融准入的限制,降低互设金融机构的门槛,改善金融结构和服务,加强区内资本市场的合作,加快债券市场的合作,逐步实现区域内资本的自由流动。
金融合作仍属初级阶段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表示,金融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促进了资本、资金、人员的流动,推动了自贸区的建设。自贸区将于明年1月1日建成,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双方金融合作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马飚介绍说,近年来广西在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加坡的星展银行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已经分别在广西设立了分行和代表处;通过合作贷款、“内保外贷”等形式发放了折合人民币50亿元的境外贷款。
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虽然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截至去年底,中国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签署了总额235亿美元的协议,且中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设立了10多家分支机构,东盟十国在中国设立了25家银行机构,但是彼此间的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创新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也坦承,虽然现阶段中国的银行和东盟各国的银行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但总的看来这些合作还不全面,覆盖面不够广泛,合作仍处在浅层次和初步阶段,与中国和东盟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有“大手笔”才有突破性
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苏宁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加强各国金融领域的信息交换,共同研究区域金融合作的长远规划,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向纵深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清迈协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合作,在增加货币互换的基础上推动货币互换机制的多元化,加强对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促进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此次将金融合作论坛纳入博览会本身已经预示,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很快要上到一个新台阶,从原来以贸易合作为主进行进一步提升。他强调,促进区域金融合作需要新机制,需要新机构,需要大手笔,因为只有“大手笔”才有突破性。他建议,应该成立三个机构。第一是建立中国-东盟中小企业跨境投资的支持基金,由政府出资,对那些跨境的风险投资,政府也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等项目成熟之后政府再选择退出,从而调动一批风险投资从事跨境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投资。第二是建立中国-东盟投资担保公司,用于支持那些因在他国建厂却因无法证明其资产而不能在本国银行贷款的企业,这样可以使跨境投资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第三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考虑由各国政府出资建立一个类似欧洲投资银行那样的东南亚投资银行,这个银行主要业务是投资跨境的基础设施和为跨境的企业进行融资,有相当大的比例支持民营企业的投资。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则建议,近期应该研究经双方批准的在对方境内发行本币债券的可能性,逐渐实现区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此外,他还提出研究适合区域内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开发新的金融品种,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逐步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动结算合作,为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交易成本和汇率波动对各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中国与东盟有必要加强结算合作;共同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金融标准和法规,在银行债券、信息领域探讨监管制度和标准。
李若谷认为,要完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对话平台,除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央银行加强合作之外,还应该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对话与合作机制;加强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监管体系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