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日趋市场化

  施光耀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正在悄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批量发行、市场化定价、多层次上市等一系列新鲜事儿接踵而来,标志着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给IPO公司和拟IPO公司提出了一个市值管理的现实课题。

  10月9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华谊兄弟、红日药业和金亚科技等9家公司同时刊发招股,并将于15日同时申购。此前,9月28日,鼎汉技术、亿纬锂能和爱尔眼科等9家公司同时开始招股。

  回首中国证券市场近20年的历史,如此大批量集中发行的现象还是第一次出现。

  市场化定价。上述28家公司全部采用了全新的股票发行定价机制:由保荐机构根据发行公司的具体质地、参考同类企业的估值水平,提出询价区间,组织询价路演,征询市场意见,然后形成发行价格,报送监管部门核准。这种定价机制有别于早年的“行政定价机制”,也不同于此前的推行的“区间指导机制”,它把新股的定价权更多地还给了市场。

  分析2009年7月恢复新股发行以来已经发行和正在发行股票的60多家公司,可以发现,它们的上市选择不但有上海和深圳,有主板和中小板,最近又增添了创业板。

  创业板是上述变化的催化剂。由于有了创业板,中国证券市场有了更丰富的层次,企业有了更多的上市板块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普遍偏小,大批量发行有了现实可能:既不会对市场构成太大冲击,又可以给投资者参与打新提供一定的中签率保障。创业板没有历史包袱,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拥有更多先行先试的条件,肩负更大的历史使命。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是股票发行市场变革的先行军。无论在批量发行的实践上,还是在市场化定价的探索中,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冲在了最前面。

  股票发行市场发生的上述变革是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具体体现。核准制替代审批制后,将发行主体的选择权交还给了市场;今天的变革则正在将定价权归还给市场。

  市场化的本质在于竞争。批量发行在增加投资者选择的同时,强化的恰恰也是发行市场的竞争。面对大量公司同时组织询价、同时刊发招股书、同时组织网上路演,投资者分身乏术,只能有选择地参加,有限度地关注,有重点地研究。有关注才有了解,有了解才有认可,有认可才有合理估值,才有申购行动。因此,赢得市场的关注成为股票发行主体之间竞争的焦点。

  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必将终结发行市场里发行主体好坏一个价、承销机构承而无销、一级市场投资者稳赚不赔的时代。创业板首批10家发行公司为此加上了一笔活生生的注脚:平均发行市盈率52.7倍,其中最低的40倍,而最高的则达到68.8倍,后者比前者高出71.5%;超额认购倍数最多的达258倍,而最少的只有80多倍,后者不足前者的三分之一;冻结申购资金最多的达1500多亿,而最少的仅有375亿元。面对这一注脚,承销商在研究,投资者在思考,发行公司在算账。蓄势待发的众多后备公司,将来怎么样才能脱颖而出,在批量发行、市场化定价中争取到最高的市场认同呢?加强市值管理,无疑将成为它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课题。

  (作者为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