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胀或将明年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05:2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尽管中国的经济回暖目前没有问题,但不等于未来都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应当做好应对更大危机冲击的准备,不能在明年通胀势头又开始明显的时候,再度进行强烈的货币紧缩,从而把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压抑下来

  □王建

  

  由于去年四季度是一个物价低谷,今年进入三季度后通缩的势头又逐步缓解,所以现在许多人开始担心通胀会再来,并且担心会对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由松转紧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从今年四季度直至明年全年,物价将可能再现回升势头。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曾说过,影响前两年中国物价走高的基本原因是两个,一个是输入型通胀,另一个是由粮食涨价引起的结构性通胀。由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储蓄始终显著大于投资,所以不存在因总需求过大而引起通胀的可能。目前看来,这个判断仍没有过时,因为从总需求看,虽然今年以来的贷款投放量很大,但生产过剩的矛盾在大投资推动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在积累更大的过剩产能。

  从输入型通胀看,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主要国家的股市、债市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修复仍是一个长过程,全球过剩资本仍然有向大宗产品市场流动的冲动。在全球经济回升尚不明显的时候,这种趋势还不会太强,一旦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确定,世界大宗产品价格就又会再度上涨。三季度以来,美、日、欧的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明朗,估计今年四季度以后全球大宗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逐渐走高,这就会对中国明年的物价形成影响。

  从国内看,消费物价同比涨幅从去年的高点回落到今年三季度,总共回落了超过10个百分点,并从今年2月份以后进入负增长,但粮价从去年的高点到目前仅回落了4个百分点,并且在今年3月以后就保持着5%以上的正涨幅。从全年粮食生产形势看,虽然夏粮获得丰收,但进入6月份以后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干旱,仅吉林就造成700万吨的玉米减产,北方玉米减产总计可能达1300万吨。玉米减产已经导致玉米价格自6月中旬以来不断上涨。由于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上涨就会引起肉、禽、蛋、奶、鱼等副食价格上涨,以及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而今、明两年又将是中国的一个人口增长高峰,估计年均增加的人口在1千万以上,需求增加而供给减退就会使食品价格上涨趋势停不下来。从猪肉价格看,以往一般是5、6年一个价格循环周期,但是去年在猪肉价格出现大涨后,今年以来只经历了短暂的下调,7月份以后涨势再起,这种不同以往的变化,恐怕就是粮食供求格局变化所产生的反映。

  所以,从今年四季度直至明年全年,物价将可能再现回升势头。尽管生产过剩会强烈压制制造业产品的涨价空间,输入型通胀还是会推动PPI缓慢上升;尽管非食品价格上涨速度可能会比较慢,但是在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下,CPI还是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笔者个人估计,输入型原因和食品上涨的结构型原因可能会是1:2的权重,今年四季度的消费物价涨幅可能会达到2%,明年全年可能会是3%~5%。

  对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而言,在物价重新回到上涨轨道之后,必须避免重犯2008年的错误,就是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而进行过度强烈的宏观货币紧缩。我们必须看到,这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实际上还远没有到可以画句号的时候,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是如何处理他们庞大的有毒资产的。他们用的办法是在今年初改变了会计规则,从而掩盖了金融机构的真实亏损情况,是把金融合约的清算时间从今年推至两年后进行。所以,矛盾并不是被消除了,而是被暂时掩盖了。由于去年以来到今年,美国房贷和信用卡贷款的坏账率都在不断上升,到两年后有毒资产的“毒性”会更强,全球金融危机也会卷土重来,并且会爆发得更猛烈。所以,虽然今年中国的经济回暖没有问题,明年也不会有问题,但不等于以后都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应当做好应付更大危机冲击的准备,不可以在明年通胀势头又开始明显的时候,再度进行强烈的货币紧缩,从而把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压抑下来。

  今年许多人对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长数据不满,戏称为“被增长”,但是,消费物价走低还是使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上升了。不过,如果四季度至明年全年物价上涨势头开始明显,居民收入增长问题就值得政府与社会关注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解决低收入人口的日常消费水平不降低的问题,因为明年的肉、禽、蛋、菜类价格在粮价上涨推动下,会上涨得比较明显,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不设法提高低收入人口抵御通胀的能力,就不利于社会稳定。(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招商证券顾问) (本系列完)

  “通胀是近还是远”笔谈之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