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风电结构性过剩 掌握核心技术是根本

  ⊙记者 叶勇 陈其珏 ○编辑 梁伟

  ⊙记者 叶勇 陈其珏 ○编辑 梁伟

  

  对于当前社会上比较盛行的“风电过剩”、“风电泡沫”的说法,在19日举行的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风力发电政策与市场分论坛上,多数多位厂商和专家认为,当前所谓的风电过剩,只不过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能还很少,谈不上过剩。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秦世平认为,风力发电场的项目建设方面,至少目前为止,远远没有到过剩这一步。风电设备制造层面有过剩也有不过剩,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能还远远不够,但是,那种依靠买图纸的制造产能确实是过剩了。

  国内最大风机叶片制造商中航惠腾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兆民表示,风能利用前景广阔,不同意风能过剩的说法。现在问题在于: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大家拼命地打价格战,拼命争夺已经发展的风电市场这点份额。如果大量企业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实现大规模出口的话,风电过剩就不是一个问题。

  “过剩应该是大家看得到的,国内有70多家整机厂和140多家零部件厂,零部件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倒是觉得应该走另外一个渠道:通过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及国内资本走一条境外收购和境内合作之路。”中凯风电董事长王金源说。

  对于风电设备企业的出路,秦世平指出,一定要明白发展风电的目的:不是要为了发电而发电,盲目的扩大装机容量,而是要落脚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风电设备产业上,而不是一定要达到多少万千瓦的目标。“最好的情况是:我只装了多少万千瓦,但是我的研发和核心技术起来了。”

  姜兆民指出,创新队伍的建设是企业核心中的核心,不能仅仅理解成把人送到欧洲或美国经过几个月培训就能把队伍锻炼出来。要以自我为核心,在科研和合作以及生产中锻炼自己的队伍。而且,有自主才有合作,创新才能成长,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能平等与国外进行合作,只是通过购买技术来搞企业的话,这个技术是不牢固。一定要实现利用自己的创新技术,采用国际的标准来实现我们产品的出口,真正使我国风电制造业融入国际风电产业。

  对于风电发展的科技战略,北京交大新能源研究所所长姜久春表示,为了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形成风电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应该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近海风电技术的研究开发;新型发电机组的研究;风电机组部件和建设设施关键技术;建设公共研发平台;风电场相关建设开发,可以结合储能、光伏,来解决电网的问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