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振经济重建平衡

  证券时报记者孙媛

  雷曼兄弟的破产被视为这场百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起点。世界经济经历了2008年四季度最惨淡的谷底之后,经济复苏征兆出现,同时,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面临着比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更困难的抉择和考验。

  金融及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回顾本轮危机,发达国家高风险高杠杆衍生品泛滥和国民过度消费,是造成金融帝国坍塌的主要原因,加上新兴经济体的高储蓄和高投资,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失衡,这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背景。危机爆发后,各国迅速果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全球经济及金融秩序的恢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就各国普遍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本身而言,确实在短期内带动了消费、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随之出现的是全球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局面,通胀预期日显。此外,各国为救市债台高筑、财政赤字大幅增加。经济刺激计划还在不断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和其他破坏经济秩序稳定的严重问题,原有的结构失衡局面恐怕非但没有打破,反而在加固。

  从各国股指今年3月份以来的表现看,全世界范围内的股市飙升,除了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利好刺激之外,资金驱动是市场回升的重要原因。

  救市措施毕竟只能是短期内治愈伤患的药,不能当作正常的一日三餐。救市措施显现出的弊端提醒我们应马上展开调整行动,从金融货币制度上采取变革,将短期刺激政策平稳纳入长期经济增长轨道。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应兑现维持储备货币币值稳定的承诺,新兴经济体则应调整或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兼顾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另外,发达国家对于高风险金融市场的约束政策仍然乏善可陈,关于尽快建立合理的监管制度和国际协调机制的问题亟待解决。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货币体系的制度性改革仍然相当重要。一方面,应当尽快建立刺激政策退出的国际磋商机制,防止美国单方面突然退出带来的汇率重估和商品市场价格动荡;另一方面,应尽快就未来的国际金融及货币体系改革确定制度性方向,作出战略部署。

  中国应引导世界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的地位。

  由于中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完全自由兑换,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更多的影响在于实体经济领域,发达经济体的瘫痪带来的出口贸易需求下降。为此,中国政府在去年11月果断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于今年上半年陆续提出十大行业振兴计划,进一步确保救市资金的到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表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在实体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并轨的速度。多年来我国金融业稳健运行基础扎实,循序渐进的开放战略运用得当,金融体系相对安全。在此基础上,我国作出审慎决定,创业板与国际板将相继推出,ETF跨境交易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易所之间的互动也即将展开,在我国加快人民币贸易结算和促进境外企业在华投资之际,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新举措可谓恰逢其时。

  然而,我们要对未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充分估计。目前,靠刺激政策推动的世界经济复苏缺乏平衡动力,如果各国的刺激政策继续把这种不平衡往前推动,并且任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那么中国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萧条的过程也将举步维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