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定投并非指数基金莫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06:37  理财周报

  长期收益较高,且波动率较高的基金是较为适合的定投品种

  理财周报特约作者 王晶 崔晓军/文

  定投作为懒人投资法,忽略择时,以一个长期平均成本投资,一直以来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但对于定投到底会获取怎样的收益,什么样的基金适合定投等等一些问题,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本文针对定投的问题,列举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希望能使投资者有所获益。

  资金充足、预期收益高者

  不适合定投

  一般来说,基金的投资方式有两种:一次性申购和定期定投。本文基于近7年沪深300指数数据对两种投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2003年1月10日开始,如果一次性投资沪深300指数并持有至2009年8月31日,不考虑其他因素,总投资收益率为152.35%,相反如果采取定期定投方式,在每月10日固定投资1000原购买沪深300指数并持有至2009年8月31日,不考虑其他因素,总投资收益率为88.93%,相差63.4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定投并不比一次性申购的收益要高。

  当然作为一种普遍关注的投资方式,相对于一次性申购,定投也具有优势,集中体现在:第一,纪律投资,强制扣款,积少成多;第二,平均投资,摊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择时的风险。从定投的特征来看,定投可以重点作为“月光族”和稳健型投资者的理财方式,其投资效果体现在不能判断方向的震荡市,投资目标可着眼于筹集购房、养老、教育等特定目的资金。

  定投指基未必最好:

  可选择优质主动型基金

  选择2004年9月1日到2009年8月31日为考察期间,对2004年9月1日之前成立的基金进行定投,假定定投日期为每月的月末。在68只基金中7只指数型基金,定投品均收益率93.11%,主动型基金61只平均定投收益率为95.25%。

  虽然整体来看,主动型基金定投收益仅高于指数型基金2个百分点,但从单只基金来看,定投收益排名靠前的基金中几乎没有指数型基金,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排在前15名的基金中仅有融通深证100一只指数型基金。定投指数型基金的收益却也不是最差的,定投收益较低的基金中也大部分为主动型基金。不难发现,定投指数型基金所获得的收益位于中等水平,对其定投并非最优的选择,但同时可以避免选到最差的基金。

  从统计来看,定投收益排名靠前的基金年化波动率平均为30,而其余基金年化波动率平均为28,定投收益排名后15位的基金年化波动率平均为25,明显较低。据此可以认为,长期收益较高,且波动率较高的基金是较为适合的定投品种。

  真的可以忽视市场形势?

  传统观念认为:基金定投时间越长,收益越明显,因此不必过分关注基金净值暂时的波动,这种观念的核心理由是在市场下跌时期坚持定投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基金份额。通过对上证综合指数和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991年以来的数据进行考察,统计区间内上证综合指数的标准差明显大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就是说国内股市的波动幅度偏大,牛熊转换的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投资者很容易可以确定熊市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定投其实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长期定投偏股型基金的合理性需要思考。

  我们坚持定投的纪律性原则,着眼于筹集长期资金,针对国内股市的特点,提供一种强化定投灵活性和合理性的新思路:当市场进入熊市时,停止偏股型基金的定投,开始定投货币市场基金,当熊市结束牛市开始时,将所持有的货币基金份额一次性转换为先前定投的偏股型基金,结束货币市场基金的定投,重新启动偏股型基金的定投。

  以每月8日定投1000元嘉实沪深300为例,如果你在2007年11月8日至2009年的1月8日的熊市期间坚持定投,所持基金份额为19837份,如果你在此阶段按照我们的策略定投货币型基金,在2009年1月8日股指实现趋势性回转时将所持货币型基金份额全部转换为嘉实沪深300,并重新启动嘉实沪深300的定投,你所持份额为30612份,份额增加10775份,期间避免了35%的亏损。

  (作者为众禄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记

  “一对多”任重道远

  理财周报记者 汤雅婷/文

  自9月1日证监会批文下发起,“一对多”产品的销售就出现了井喷的行情,一些产品的预约名额远高于200人的上限,像中银基金的“一对多”就以很快募到4亿而结束,拔得业界头筹。

  然而,高调起航并不一定预示航程会一帆风顺。投资者不应只沉醉于彼岸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搭乘牢固的船;努力买到适合自己的“一对多”。

  投资策略完全独立并非易事

  侍“一对多”投入运行后,面向公众投资者,基金公司内实际上运行了两条主要的产品线:公募基金和“一对多”。其中,公募基金主要是基于相对收益的思路来操作,而“一对多”则多基于绝对收益理念来操作。尽管“一对多”与公募基金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两者实际上却是一脉两枝的关系,都根植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土壤之中,共享公司的基础研究,彼此间相互的影响在所难免,不同公司的区别仅在于影响的大小而已。可以说公募基金经理间迫于业绩排名压力的策略趋同现象,在公募和“一对多”间及“一对多”产品内部并无法消弭。

  正确理解“绝对收益理念”

  由于“一对多”产品尚无过往业绩可考,投资者只能凭借基金公司透露出来的些许专户过往业绩来判断。

  近几年一些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与私募、当前的“一对多”非常相像,从其运作结果来看,也是好坏参半。事实上,宣称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很多私募在2008年大跌中运作的也很不理想。因此,投资者不应产生“追求绝对回报就一定能做到绝对回报”的联想,理念并不是绝对收益的天然保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