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股!10月,沪深市场将迎来年内最大的限售股解禁“洪峰”,当月解禁总量达到全年解禁股份数量的四成。淡出市场焦点多时的大小非、大小限减持问题再度跃入投资者视野,而随着宏观经济进一步复苏,产业资本会否抽离资本市场回归实体经济也逐渐引发市场关注。
解禁洪峰“过境”会给市场带来多大压力?年内决定解禁限售股减持力度的因素都有哪些?哪些行业大股东套现压力较大?本周,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四位业内专家,请他们畅谈己见,对将至的解禁压力做一番“庖丁解牛”,为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走向、采取恰当的操作策略提供帮助。
⊙主持人 马婧妤 ○编辑 赵艳云
减持力度同盘面走势“息息相关 ”
主持人:今年以来,大非、大限的套现力度有所增强,经过前期市场大幅下挫,预计接下来近4个月限售股减持会呈现出什么特点?决定其减持力度的因素都有哪些?
秦晓斌:今年以来多数月份的减持股数都在10亿股左右,6、7月份分别上升到12.4亿股、13.6亿股,月度减持数量有增加趋势。截至7月底,股改形成的小非已经解禁77%,减持比例基本稳定在40%左右,而大非减持比例只有7%。
决定其减持力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非和首发原股东解禁的比例——比例越高,减持压力越大,小非的减持冲动明显高于大非,而首发原股东的持有成本非常低,一旦解禁后通常减持的压力都很大;二、市场运行趋势——一般而言,在震荡市中减持的压力可能更高;三、估值水平——估值水平越高,减持收益越大,压力也越大;四、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大小非和大小限多数都是企业,当企业对资金的渴求程度越高,解禁后减持的压力也会越大。
未来4个月,预计大小非、大小限的减持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应该不会显著增加,主要是未解禁的小非越来越少,而国有控股部分的实际减持压力并不大。
张刚:从历史上上市公司公告减持的情况看,公告减持额度较大的月份往往是市场上升力度较大的月份。如2007年4月份、5月份公告减持额度均在12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0%、7%。2007年8月份、9月份公告减持额度均在8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分别达到17%、7%。2007年12月份公告减持额度达到13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达到8%。2009年3月份公告套现额度接近140亿元,月累计涨幅为14%。2009年6月份、7月份公告套现额度分别在10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分别为12%、15%。
表面上看,大规模减持似乎没有对二级市场的涨势造成负面影响,其实不然。应该说,大幅上升行情给了股东们大规模减持的机会。持续上升的走势吸引场外资金不断进场,买盘积极,而限售股解禁的股东们则有了大规模套现的机会。无论是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减持,还是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都是比较容易的。当然,大小非并不会在同一时点集中套现,所以对市场尚未立刻形成负面影响。然而,大小非们在经过大规模套现后,最终对市场资金产生抽离作用,市场往往在经历了大额减持后的次月出现重挫。与上面谈到的大额减持月份相对应的,如2007年6月份大盘下跌6%,2007年10月份大盘见顶,2009年8月份大盘下跌21%。
所以,与其判断年内最后4个月份大小非减持的情况,倒不如判断市场的走势。如果逢大盘走强的月份必然会引发股东套现,而套现额度较高月份的次月市场往往出现调整。相信市场还会依然延续这一规律。
彭砚苹:决定限售股解禁后减持力度的因素至少有三个,一是资本市场收益与实体经济收益的对比,当前者较高时,减持就会很少,比如2007年的市场;而后者较高时,则解禁后大小非卖出意愿就比较强烈,这在2008年的市场中也体现得极为明显。就这一因素而言,其核心还是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也是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决策的必然依据。
二是与市场估值状况密切相关,在估值较高的时候,减持力度较大,而在市场绝对低估时,减持很少或基本不减持。
三是与公司的行业地位、未来发展前景密切相关,即使对于小非,如果更为看重中长期收益,也会选择继续持有而非减持。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原因,如解禁股东的资金流状况、投资目的等。
限售股“洪峰”不会引发资金面失衡
主持人:从市场整体来看,10月乃至未来4个月限售股的集中释放是否会造成市场资金面的失衡?哪些行业大股东套现压力会比较大?
彭砚苹:限售股解禁后是否会造成市场资金面失衡,取决于其是否会在二级市场套现。就今年情况来看,每个月大小非减持规模基本在10—13亿股,表现相对稳定,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就不那么明显。10月份的解禁规模虽然庞大,但从股改限售股当中大非和小非的构成比例来看,当月解禁是以大非为主,总量占比超过了99%。如果再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有96%的解禁金额是来自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大非解禁,因此下个月真正有减持压力的解禁规模大概只有300亿左右,这与之前几个月的解禁金额相比,规模反而是在缩小的。而对于中石化集团,解禁后减持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解禁潮演变成减持潮的可能性较小。对于资金面的失衡,也不会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就行业来看,目前大非解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材料、资本货物、食品饮料与烟草、房地产和银行等行业,年内的解禁金额均超过千亿,占全年总解禁金额的70%左右;结合目前行业运营状况和资本组织形式,未来大股东减持比较多的行业将集中在材料、资本货物、房地产等行业。
张刚:尽管10月份随着限售股解禁,工商银行、中国石化将实现全流通,但并不会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巨变,因为主要股东不大可能进行减持,因此解禁后的流通股依然未能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当然,尽管多数股东不会轻易减持,但遭到减持的公司股票,还是值得警惕的。不过也不可过于迷信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的减持操作,他们对股价走势判断力也并非准确,也有的卖到地板价。
历史上限售股解禁后遭到套现额度最大的两只股票便是中信证券、海通证券,被减持后股价仍高过了减持价格,减持的股东均为参与定向增发的战略投资者。由于这两家公司遭到大额减持的原因,使得金融业成为遭遇减持额度最大的行业,其次是有色和房地产,但多因为个股方面的原因,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遭到看空。
另外,绩差类公司遭到减持的可能较大,同时持股占总股本比例在1%的“小小非”,不仅减持免于公告,而且一个月内全部减持无需经过大宗交易,所以“小非”较多的公司股票还是需要警惕的。
许维鸿:总体来看,冲击肯定是存在的,但市场对限售股解禁的冲击不宜夸大。以股改限售股来看,7月减持量为13.6亿股,为年内最大减持月份,以12元平均股价计算,也只有163亿元,仅相当于一两只大盘股的融资额。如果再加上首发大股东的减持,资金分流作用还会大一些。
市场资金面是否失衡的决定因素可能并不在限售股解禁,还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新股发行、基金发行等。而大股东套现压力较大的行业应当参考两点,估值相对较高、具有民营背景的公司,大股东对其减持可能性相对更大。
“解禁潮”可能“雷声大雨点小”
主持人:在大规模限售股解禁的10月,预计A股行情将如何演绎?投资者又该怎样操作?
许维鸿:限售股解禁并不构成影响10月行情的主要力量。A股走势主要还是看国内经济形势及外需复苏状况。就经济形势而言,G20峰会欧美货币当局依然貌合神离,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政策难以统一。中国经济仍将维持稳步复苏趋势,但考虑到经济对投资的高度依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仍不会改变。上市公司业绩也将逐步环比回升。基本面因素对市场构成有力支撑。
从流动性来看,上半年的巨额信贷投放将无法持续,产业资金或违规资金从市场撤离,以及大小非减持,都对市场资金供应带来压力。不过,我们仍应注意到通胀预期逐步提升、海外热钱流入等积极因素,如果新股供应力度没有大幅增加,我们对流动性仍可持谨慎乐观的看法。
综合来看,10月份行情有望呈现震荡上行格局,我们也期待股指在跨年度行情中突破前期高点。我们重点看好两方面投资机会:一是消费类,包括食品饮料、商业贸易、汽车、医药等,提振消费将是政策下一步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突破口;二是防御通胀主题,包括煤炭、有色等。
张刚:10月份涉及限售股解禁的公司仅有51家,而工商银行和中国石化的解禁额度分别达到11564亿元、6816亿元,占到当月解禁额度的92%。工商银行限售股解禁的股东为2家,分别为汇金公司和财政部。中国石化限售股解禁的股东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其中,汇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此前限售股解禁过程中,均未发生过减持行为。
从历史数据看,解禁额度高的月份市场走势的确是颇为令人担心的。不过,从上市公司公告减持的情况看,解禁额度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减持额度高。因此,年内最大的解禁潮恐怕是雷声大、雨点小。解禁额度高峰月带来更多的或许是市场的恐惧,而并非是真实的减持。
好在10月份也是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的时间段,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全年业绩的预警、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数据等等,丰富的数据提供了绝佳的投资时机。对于机构投资者和聪明、专业的中小投资者,非理性下跌却促成了一个低成本建仓的机会。10月份先跌后回升的可能较大。
秦晓斌:10月份的解禁股绝大多数是中国石化和工商银行,而其股东中石化集团、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在解禁后实际减持的可能性很小。因此,10月份的解禁潮不会演变为减持潮,对市场运行也不会带来很大压力。
10月份预计A股市场将以震荡上行为主,但上行空间较为有限。主要是因为经济不断好转,企业业绩逐渐改善,经过前期下跌后估值风险也得到了释放,但市场人气的聚集还需要时间,融资压力仍然比较大。由于已经进入价值投资区域,投资者可以从容地选择具有增长潜力、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公司,可关注水泥、汽车、信息、电力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