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资委李荣融: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1日 14:32  财富

  发布时间: 2007年10月  来源:《财富》(中文版)

  在接受本刊的采访中,李荣融总结了四年来国资委工作的成败得失,以及未来的重点。话题还涉及了他的领导风格、个人经历以及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对体育的爱好。这是李荣融上任四年来首次接受境外商业媒体的独家专访。

  问:国资委成立四年多以来,中央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您认为其中的哪些进步是和国资委的努力分不开的?哪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李荣融答:从根本上说,近几年中央企业的变化是体制创新激发出来的活力。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是一个大问题,政府已经探索了很久,而国资委的成立标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框架的建立,也就是说明确了“谁来管”这个问题。同时,在制度保障上基本实现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出资人开始到位,保值增值责任开始层层落实。

  国资委成立以来,牢牢把握了出资人的定位,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建立一套落实责任的机制。如果说体制是外部大环境的话,机制就是解决企业的内部动力如何产生。对海外企业来说,机制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对我们来说,也许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来说,确实是个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概念中国很早就有,但一直没有落实,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国有资产流失和受侵害的事情发生。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要搞企业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国资委要把责任层层落实,不仅落实到各级领导,还要落实到职工。这是国资委建立后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成绩。现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已经大大增强。

  问:那么国资委是如何落实责任的?

  答:第一,我把中央企业的资产搞清楚,进行清产核资。不这样做,日后就有可能会出现责任人推卸责任的情况,比如把现在的问题说成是原来的问题。第二是明确主业,企业负责人要清楚出资人是要你做什么的,而不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第三就是定经营目标。国资委的经营目标不是“口对口,白说话”,而是要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而且跟责任人的薪酬和职务挂钩。所以,我认为在责任落实方面,我们做得是比较彻底的。国资委也严格兑现自己的承诺,业绩好、该奖励的奖励,业绩不行你就走人。你们也看到,国资委在全球进行了公开招聘,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人才储备。如果说现任的责任人不行,连续两年经营亏损,你要换他,你没有人才储备怎么行?当这些企业责任人看到我们是动真的,他们也就必须认真干了。

  所以,中央企业这几年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了。当然,中央企业的成就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宏观环境好,国际环境也有利,企业自身的努力,等等。但外部环境只是一方面。以往的大环境也有不错的时候,当时的企业为什么没有抓住机遇呢?所以,有责任感和没责任感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要说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企业办社会”这件事解决得慢了点,现在好多医院、学校,甚至包括一些公安,仍然是由国有企业在“挑”,分散企业的不少精力,每年花的钱也不少,将近 500 亿元。第二个就是劣势企业的退出还不够快。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优胜劣汰,不行的就应该淘汰,但我们淘汰的步伐还不够快,造成的结果就是第三个不太满意,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进行得不够快,应该退出的没退出,应该进的没有进。当然,与过去相比,步伐应该说也不算慢,但对于这样一个好的市场环境条件,我认为还是不够快

  问:您刚才提到了全球招聘,我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来自西方的高管?

  答:现在招聘的高管中有两位是从新加坡来的,四位是从香港来的。没有来自“西方”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有一个缺陷,就是经营班子和董事会班子对中文的依赖很大,中文是工作语言,这样就限制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竞聘。从报考情况来看,西方人不少,包括《财富》500 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只是由于语言问题没有竞争上。今年有一位美国人可能有希望上岗,他的中文比较好。今后,我想随中央企业高管人员的结构和素质的转变,年轻人慢慢也上来了,选择的范围会逐步拓宽。

  问:谢谢。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方面,国资委选择了中外运集团进行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试点,请问效果怎么样?

  答:我们试了 19 户,你们就盯上这 1 户。我说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们的眼睛很厉害。国有企业原来也有董事会,但董事会、经理层和党委高度重合,很不规范,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这次试点的目的,就是把决策、执行、监督分开,各自的责任要明确,决策要比原来更科学,执行比原来效率更高,监督更有效。外派的董事长最大的好处是维护出资人的意识很强,对“内部人控制”的制衡很有效。而且,外派董事长不会像过去的国有企业那样,去干总经理的活儿,所以现在总经理的作用也发挥得比较好。这一点,中外运的试点效果非常好,国资委接下来要推进这个模式。

  我们原来的概念是董事长比总经理要高,就是中国企业的“一把手”概念,似乎应该是董事长说了算,但在法人治理结构当中不存在这样的概念。决策是董事会决策,不是董事长决策,董事长是其中的一票,他的职责是要组织好决策和沟通。总经理是执行的最高首长,是个人负责制。此外,我们还有专门的监督委员会,是监督职能的最高权威。所以这样的治理结构下不存在某个“一把手”,但要破掉这个概念很不容易。比如,我们希望有些能干的人当总经理,但他说更愿意当董事长,而我们希望董事长最好由外部人选担任。

  问:那么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您觉得哪些是汲取了国外国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答: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国资委成立之前,我们就很关注东欧的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包括德国如何改造东德地区的国有企业,过去我差不多每两三年就要去一次,看看那里的进展。对于俄罗斯解体以后国有企业的变化,我们也一直非常重视。这些铺垫为国资委成立后开展工作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东欧国有企业改革的教训比较多,我认为很大一个问题是步伐太快。改革需要有个过程,人民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政府对市场也有一个认识过程,认识不清,容易走错方向。

  国资委成立以后,汲取经验比较多的是从新加坡财政部全资的淡马锡。其中一个关键是解决了一个我们原来不太清楚的问题,即公司治理结构。淡马锡下属 120 多个企业,无一亏损。我第一次和淡马锡方面的接触是陪当时的朱金容基总理访问新加坡。我后来邀请他们到北京来做深入的交流。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国资委成立之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政企分开,政企合在一起,企业搞不好。第二个就是政资分开,这是从本届政府开始做的,成立国资委就是实现这个意图。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的职能必须分开。我感觉在这方面,淡马锡做得比较好。如果没有这个层次,很难实现政府不干预企业。而现在政府要干预企业很难,因为有董事会挡。政府可以委派董事长,但你这个意图只能通过你的董事来表达。最后的决策还是要通过董事会少数服从多数来决策。在过去,政府干预企业太容易了,企业负责人不听话就把你换位子了。所以我的一个观点是,如果说原来国有企业没有搞好要究其原因的话,政府要承担这部分责任。

  归纳起来,权利、义务和责任要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要相结合。这一点,淡马锡集中管理的经验和思路很重要。通俗地说,就是谁管资产谁管人,谁管资产谁管事。如果你叫我管资产,而人和事不是我管,我就很难负起责任。回顾四年的历程可以发现,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过去,我们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清楚的,但看不清楚具体的路。而淡马锡的路是清晰的,对于我们实施改革很有帮助。

  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教训的话,对于德国企业改革的教训,我认为它起点太高,标准太高,代价太大,没有考虑好社会的接受能力,比如下岗失业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很好解决。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已经安置和实现再就业的有近 1,600 万人,而我们 10 年花的钱只相当于德国一年花的钱。

  国资委成立以后,国家没有出台任何对于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业绩完全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干出来的。中央企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海外首先提出了“新国企”的概念。国外的政、商界要人都来这里了解,中国国有企业的进步是怎么发生的?我想这也算是国资委的一点功劳吧。原来有的人说,国有企业不可能搞好,非私有化不可,现在有人相信了,至少相信国有企业也有搞好的可能性。我们自己的信心也更足了。

  问:您刚才提到国外的政商要人访问国资委。我看到你曾经接待了比尔。盖茨。我想知道你们谈了些什么?

  答:这些来宾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你怎么管理这么多的资产,而且所跨的行业这么多,都觉得有些不可想象。来之前,他们也知道中国国有企业十分庞大,但听了我的介绍之后,还是感到很惊讶,没想到中国中央企业的规模这么大。反过来,我对比尔。盖茨说,我要向你学习。因为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位企业家像他那么有影响力。他的影响力是全球的,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中国也希望培养出一批像他这么优秀的企业家。另外,盖茨很关心正版软件的问题,我告诉他,我对中央企业的要求,第一是依法经营。第二是首先使用正版软件,而且我们软件的使用量也挺大。中央企业做什么生意都要走正道。第三是成为社会的一个好公民。我们对中央企业要求很明确,所以他用不表示怀疑。我告诉盖茨,中央提出来要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还希望构建和谐世界。中央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力量。盖茨也很谦虚,我认为他这样一个企业搞到这样很不容易,他也认为有很多东西要向中国企业学习,而且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ontent/2007-10/01/content_9496.htm

  本文选摘自《财富》(中文版)杂志,本文首发网站:《财富》(中文版)网站。《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发布。阅读《财富》(中文版)更多精彩文章,请登陆《财富》(中文版)网站。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