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专家 贺宛男
虽然大盘调整早有预期,但上证指数周三跌掉150多点后,周五再跌近百点,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股指暴跌,从一个侧面验证实施近两个月的IPO新政已经失败。
周三暴跌,导火索是三天4只新股摇号,周一申购资金未解冻周三又要抽血,中小散户和机构忙于抛股筹资;周五再跌,既是下周二和下周四又有4只新股摇号,又是因为创业板百余企业整装待发,即将成批涌出。
本来,相对10万多亿流通市值的二级市场,发上数只新股,哪怕创业板上百家新股一齐上,一家发2亿也不过200来亿,并不算什么。问题的症结在于,重启后的IPO新政,并未改变一级市场无风险和二级市场高风险的现状,更未触动计划化的一级市场和市场化的二级市场之间的制度矛盾。
自6月29日桂林三金发行,一个半月已发股12只,募集资金达688.2亿元,而去年1-9月发行76只新股募资不过945.25亿元,即一个半月超过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二。本来,募资688亿并不算啥,最大的中国建筑冻结资金也不过1.85万亿,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名曰“市场化询价”,实际与市场严重脱节。12只新股几乎全是高价发行,平均市盈率38倍,大大超过30倍的二级市场,中国建筑、光大证券甚至超过50倍。高价发行后上市时再来个高举高打,以首日收盘价计平均上涨109%,市盈率超过80倍,哪怕监管部门一再警告甚至一天数次停牌,都刹不住爆炒新股之风。
新股高价发行源头在哪里?物以稀为贵,关键还在计划体制下供给太少。不管是审批制还是核准制,要发股(包括首发和增发)必得有一纸批文,目前老股流通股已占发行股份的一半以上(这个比例还会不断提高),可新股不过25%(大公司甚至只有10%),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含权”。想当初中国股市动不动暴涨暴跌,原因就是三分之一流通、三分之二不流通,而今新股更烈:四分之一流通、四分之三不流通,必待一年后限售股逐渐解禁,新股慢慢变为老股,其股价才能与二级市场接轨,而这显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也给二级市场带来了不必要的动荡。
弄懂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新股之成为新贵的缘由。加之如今发股机构被赶到网下,散户中签获利机会比以前高许多,更刺激了各路资金摇新股的积极性。一边是一级市场无风险高收益,一边是二级市场高风险少收益,资金天平向哪里倾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为今之计,或者是大幅度提高新股的流通比例,如像老股那样提高到50%,其中一部分拟采用存量发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存量发行的资金可以充实社保基金,不至于像现在那样天上掉下大馅饼,发行人拿钱拿得笑不动(将来非出事不可)。或者是控制新股发行节奏,不要周周密集发股周周“血洗”二级市场。而对创业板来说,既然是高风险市场,是否可以一步到位,直接采用注册制?至少发审委核准后“一纸批文”可以省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