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苏颖
银监会一周内连发两个暂行管理办法和一个指引,引发市场猜想,监管层是不是针对目前天量新增信贷部分流入股市而密集出招?实际上,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猜想都是明显缺乏根据。
两个办法和一个指引,具体指《固定资产贷款暂行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项目融资业务指引》。银监会相关人士日前表示,银监会政策法规部早在2007年就开始草拟上述办法和指引了,旨在对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资金流向上进行精细化、全程化管理,确保资金能真正地流入实体经济。
据银监会相关人士透露,《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也正在酝酿中,以规范银行对个人的贷款流程。上述的四项法规,加上去年12月发布的《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及《并购贷款管理指引》,即构成了贷款流向“精细化”管理的整体框架,也是塑造新的贷款管理模式的核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该人士说。
在正式出台这些办法之前,银监会需要和有关部门进行反复的协调、磋商,紧接着还有差不多22个工作日的征求意见时间,征求意见之后还需要一个整理意见和最后修改的过程。因此,一个办法的正式出台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而一周内出台三个新规,在目前新增信贷频创天量的背景下,市场格外敏感也属正常。但是,从监管部门制定这些法规的时间历程分析,指其是为了防止资金流入股市,则显得有点牵强。
从两个办法和一个指引的具体内容来看,无不体现出监管层进行贷款全流程管理、保证贷款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的监管思路。比如要求银行将贷款各环节逐一分解、落实责任、有效问责,在强调贷款合同内容全面性的同时,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并明确贷款人的法律责任。
在贷款人支付方式上,两个办法和一个指引都增加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手段,即银行直接将贷款资金划入最终收款人账户,信贷资金流向受到严格控制,健全贷款发放与支付的管理,从而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
央行副行长苏宁近日在央行上海总部召开的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上再次强调,央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苏宁表示,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非规模控制的方法。
所谓市场化手段,即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如发行央票、窗口指导、正回购等方式优化信贷结构,而不是硬性规定新增信贷规模。这也说明央行想通过更为灵活的手段来调整信贷结构。
央行和银监会共同把握着整个金融体系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监管,监管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央行对市场发出的信号也再一次明晰银监会连发三规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调整信贷结构,使得信贷资金能够真正流入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对于近期是否有大部分信贷资金入市的担心和猜疑,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而实际上,上半年的信贷新增规模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入到实体经济的。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宏观经济的发展向好,主要还是跟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而后者则体现在上半年高达7.37万亿信贷新增规模,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
此间,部分商业银行信贷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出对政府信用贷款的积极态度,认为相对于其它贷款来说风险比较小,并且目前这块信贷规模仍在增加。可见,政府信用信贷包括基建、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占有银行上半年新增贷款的主要部分。这足以证明上述的观点。
日前有分析人士也表示,股市大幅度的上涨跟信贷增加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外资才是这波上涨的主因。当然,目前信贷投放的确还存在结构上的问题。下半年政府应该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致力于调整优化货币信贷投放结构,使信贷能够更有效拉升国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