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Anderson
普遍认为,在危机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恶性通胀几乎不可避免。这一观点在亚洲尤为盛行。对此,我始终持否定意见,并认为,核心通胀在未来几个季度还将走低,但下降的速度要相比通胀慢得多。
通胀阴云到来了吗?
从整个新兴市场来观察,我始终持否定意见。但总有投资者提出反对意见。因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受制于全球高失业率以及消费能力衰减,食品价格无法上演2007年涨势了。但担心通胀重来的投资者指出,通胀或许在下降,但在食品价格走低时,核心通胀究竟如何呢?未来12个月,它会怎样变化呢?
先来说说我的预测。瑞银认为,核心通胀在未来几个季度还将走低,但相比通胀,核心通胀下降的速度要慢得多。 核心通胀
在详细解释前,我要先定义一下“核心通胀”。在新兴市场,各经济体差异极大,各自统计部门并没有采用惯常方法来定义“核心通胀”。
首先,只有非常少数几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统计部门公布了核心通胀数据;其次,即使公布核心通胀数据的新兴市场,它们的统计部门也很少公布其计算的具体口径,以及各个指标的权重。这样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麻烦。
但幸运的是,绝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公布本国食品价格指标的具体变化,我们可以用这个指标来模拟“非食品”的通胀走势变化。为此,我们根据新兴市场经济规模权重编制了新兴市场通胀数据。
我们发现,从2002年到2007年,新兴市场通胀走势比较稳定,但2007年通胀突然降临,最高突破了10%,其后金融危机爆发,通胀又突然回落。那么,在此期间,核心通胀如何变化呢?
根据瑞银编制的“非食品”走势曲线显示,从2007年至今,无论是涨幅还是跌幅,都要弱于整体通胀走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市场“非食品”通胀明显回落,但目前依然高于2002年~2006年的平均水平。这也就是投资者担心通胀重新来临的理由。
但这条曲线是否准确呢?显然有问题,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核心通胀,因为它包括燃料在内。想必,投资者至今还对原油上涨至147美元/桶记忆犹新。从2007年~2008年中,能源价格上涨幅度丝毫不逊于食品价格,因此会高于严格意义上的核心通胀走势。也就是说,干扰瑞银“非食品”通胀走势真实的因素,是包括能源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
从全球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震荡中,但上升的失业率和过剩的产能应该会让核心通胀保持低位。很难想象,受金融危机剧烈破坏后,还处于去杠杆化中的经济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性增长。
尽管如此,既然我们研究核心通胀时,还是要剔除能源价格因素。
不妨让我们用其他数据再来细究核心通胀。我们挑出公布核心通胀数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把它们核心通胀数据根据经济权重进行整理。不难看出,瑞银编制的“非食品”通胀走势和那些统计部门公布的核心通胀样本,走势基本相同。在剥离能源因素后,新兴市场核心通胀涨跌幅更弱,也更稳定。
更重要的是,以少数国家为样本制定的样本核心通胀走势,其当前水平不仅较2007年低,也低于2002年~2006年平均水平,这是发达市场经济去杠杆化对新兴市场的直接影响。 未来还会下降
由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显著恶化,全球主要央行为了纾困,大举扩张其资产负债表,这实际上是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普遍观点是,在危机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恶性通胀几乎不可避免。这一观点在亚洲尤为盛行。
但投资者也要想到,扩张货币政策是当前央行的正确选择,当前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所采取措施旨在消除通缩威胁,这和2007年调整利息抑制通胀的使命是同样的。当通胀苗头重新出现时,央行势必会改变当前应对去杠杆化的政策,来应对通胀。
严格来说,投资者对持续高通胀的预期,不是经济强劲复苏对物价的推动时,而是担心央行反应滞后而导致通胀一次性飙升,而是预期央行在摆脱这次危机时会丧失法定的独立性,这种情况事实上不会发生。
从核心通胀来看也是如此,尽管全球主要央行选择扩张货币政策,但对通胀影响还是较小。新兴市场的通胀波动率一贯高于欧美国家,但是目前核心通胀依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我们敢预测未来核心通胀还会下降呢?因为近期主要新兴市场PPI还处于下行中,而PPI向下游CPI传导需要3~6个月。但也要看到,随着PPI开始趋于稳定,未来即使通胀下行,也不太可能出现通缩。
另外,受欧美经济疲软影响,主要新兴市场产出缺口依然较大。要迅速动员产能,补平产出缺口几乎不可能。这样一来,通胀承受的成本压力也小很多。■
(作者为瑞银集团新兴市场经济学家,齐忠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