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胀幽灵正逼近

   潇秋/文

  目前资产性通胀已经重现。而一些敏感性商品价格正在悄悄变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看涨。这些变化,很可能带来价格总水平变化,出现严重的消费性通胀。

  上半年主要经济统计数据已经陆续见诸报端,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谜底也随之揭开。总的印象是:短期向好,长期堪忧,形势喜忧参半,前景依然不可盲目乐观。

  所谓短期向好,就是在宽松的宏观政策刺激下,一度恐慌的市场预期逐渐趋于平稳,微观经济主体信心开始增强,国内需求明显回升,中国经济短期增长急剧下滑趋势已经得到扭转,企稳回升格局基本形成。上半年GDP增长7.1%,相比第一季度6.1%回升了1个百分点。笔者早先预期,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呈现第一季度6%,第二季度7%,第三季度8%,第四季度9%,这一发展大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若不出意外,全年达成8%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已经越来越可能。

  所谓长期堪忧,就是目前经济增长更多依赖于政策驱动,并不是主要依赖于市场力量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上半年,银行投入7.37万亿元的天量信贷。显然,这种态势并不可持续,也给市场投下了潜在通胀的阴影。

  特别是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拉动,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6%。令人堪忧的是,投资结构并没有明显改善,资金更多投向那些产能过剩的制造业领域,投向国有经济领域,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明显不够,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环境也还很艰难。这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既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也不利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还可能给经济波动增添新的变数。

  现在更需要关注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发生更大范围的通胀。

  这是因为,目前形成通胀的一些因素已在进一步积累,通胀预期也在强化,通胀幽灵正在闪现。尽管消费性通胀还没有完全体现,但资产性通胀已经再次回归,关心通胀的群体更广泛了。

  通胀问题,说到底是货币币值是否稳定的问题,表现为物价是否稳定。通胀往往具有突变性,一旦形成了,就可能越来越严重。任何时候,都必须关注这一问题的变化,做到防范于未然。

  从国际环境看,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纷纷开动印钞机,向银行和企业注入货币。特别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赤字明显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明显增加,流动性过剩的种子已经悄悄埋下。虽然现在经济不景气、货币流通速度明显降低和货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央行注资行为还没有对市场价格水平变化产生充分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美元等主要货币可能的贬值,未来市场价格水平很可能发生突变,出现全球性通胀的危险性已经在进一步上升。

  目前,全球资产泡沫已在回归,国际性涨价压力正在增大。由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还没有明显改善,国际需求还很疲弱,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困难阶段,消费需求回升相对缓慢,而消费品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现象又一下子难有根本改观。

  因此,对全球经济来说,短期内依然是如何摆脱消费通缩性阴影问题,但资产性通胀问题已不可忽视。在经济复苏及通胀预期下,大量增加的流动性除了流向实体经济外,一部分必然流向已大幅下滑的资产市场,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大宗商品市场,进而推高它们的价格。今年以来,特别是近期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均在震荡向上,投机性涨价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可以说,资产性通胀已经重现。

  中国经济国际化越来越广泛,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受国际因素影响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中国价格变动与全球价格变动,特别是与美国价格的变动正趋向同步震荡,美国经济的变化日益影响着中国经济。目前,美国流动性问题和美元贬值问题对国际通胀的影响正在形成,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涨势加强。因而,国际输入性通胀因素很可能给国内物价形成更大的压力。

  从国内环境看,创纪录的财政赤字,天量的银行信贷投放,近30%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潜在通胀的压力,这是客观规律,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一旦经济恢复常态,潜在通胀就可能显性化,物价很可能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受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国内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已经趋于活跃,资产性通胀逐步显现,很可能推动其他领域的价格上涨。

  特别是,一些敏感性商品价格正在悄悄变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看涨。近期,电、水、天然气价格上调的行政性冲动加强,汽油、柴油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生猪生产形势出现波动,猪肉价格可能发生变化。虽然,目前市场价格总体上还处于低位,但这些敏感商品价格的变化,很可能带来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出现消费性通胀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应当看到,在社会失业矛盾大,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收入分配还不合理的大环境下,一些社会群体对物价的经济和精神承受力都比较低,若物价出现大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严重通胀,势必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麻烦。因而,更需要警惕物价突变,防止出现资产性通胀向消费性通胀的转变。

  因此,宏观政策制定需要更科学,调控力度把握需要更加谨慎。当前,既要坚定不移实行积极的宏观政策,进一步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又要及早谋划由积极政策转向中性政策的预案,防止出现严重通胀。这就要求把经济增长的基点更多放在依赖改革开放上,放在依靠结构升级优化上,放在依靠市场自主性动力上,而不是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性与银行的信贷性的投资上。同时,要切实管控好通胀预期,稳定生活必需品价格,防止预期变化带来物价形势变化。■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