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贷狂飙引发通胀迷局 货币政策调控难度明显加大

  

原本近期没有购房打算的老徐这段时间却忙着到处看房,“都说金融危机过后很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我打算用手里的闲钱买房保值。”在银行信贷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通胀会不会来,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远远超过此前市场预期的1.2万亿元,达到1.53万亿元,至此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已超过7万亿元,这一数字远超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全年信贷增长超过10万亿元似乎已无悬念。如此天量货币引起市场对通胀的种种担忧。

  通胀会来吗

  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和前所未有的流动性,这些巨量货币是否引发通胀已引起一些机构的预警:国际清算银行上月表示,如果各国没能及时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胀将难以避免。瑞士信贷发布最新报告则调高了对中国2010年的通胀预期。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则判断,我国货币供给大约会在1到2个季度之后传递到通货膨胀当中。

  不过,也有专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在经济没有完全复苏之前不会出现全面通胀。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一次论坛上表示,今年我国不会出现通胀,因为当前的产能过剩及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能够有效地阻止通货膨胀,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通缩。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至少在全球经济进入持续复苏之前,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都不会出现通胀,即使在全球经济进入持续复苏之后,这一风险也会由于对原有全球失衡格局的再调整而大大降低。“总体看,短期内价格总水平特别是消费物价持续明显上行的可能性不大。”张健华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最近几个月内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数据同比双双下降的局面并未缓解,通缩压力并未完全解除。

  专家认为,大量经济学实证研究显示,通胀形成并非与货币增加如影随形,从货币增加到通货膨胀的发生,一般有一两年的滞后时间。此外,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令我国外需急剧减少,造成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对冲了物价上涨的风险,在短期内不会出现物价的快速上涨。

  通胀预期吹起资产泡沫

  尽管确有一定间隔期,但历史表明,从货币增加到发生通货膨胀期间并非风平浪静。美联储曾于2001年开启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04年通胀抬头之初开始加息的三年时间里,全面通胀虽未发生,但过多货币引发的通胀预期却在市场中暗潮涌动,助推房地产价格不断膨胀并形成泡沫,直接为几年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如今,这一现象似乎在我国某些地区正在上演。半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价不断飙升,一些楼盘的新房价格上涨超过三成,一些地区的二手房价格出现几天涨几万的现象,一些中介甚至推出了“二手期房”的业务,泡沫程度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在企业经营未见好转的同时,我国股票市场却再现火爆场景,股票分析师开始提示投资者警惕资产泡沫。

  货币的扩张在一部分进入到实体经济的同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外溢至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型通胀。目前,其苗头已经引起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就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9年春季报告会上,经济学家成思危直言,巨量信贷中有部分资金流入到了股市、楼市中,从而造成股市、楼市价格的高涨。

  对此专家指出,除了有经济企稳回暖因素外,投资者基于通胀恐慌而投资股市、楼市也是资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居民不必对当前还未形成的通胀压力太过担忧。

  “真正通胀预期的形成,应该是在经济不仅开始复苏,而且是在经济的有效需求已经被激活的阶段,形成在推动经济较快增长进而带动价格水平也加快上涨的时候。”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说。

  资产型通胀对经济复苏的危害显而易见:在经济低迷期间,扩张型经济政策意在通过增加供给来增加就业,最终起到拉动需求、提振消费,使经济进入良性运行轨道的目的。但如果货币过多地进入到资产领域而不是进入到生产领域,就会影响就业和市场需求的改善,吞噬政策效力的发挥,无助于实体经济的复苏。

  复杂局面考验调控智慧

  从前段时间的通缩之辩,到目前的通胀之争,无不体现出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面貌,以及政策调控的难点所在:如果收紧信贷,可能断送经济趋好迹象;如果持续高投放,又会给远期通胀埋下伏笔。

  “就全球而言,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各国央行的刺激政策应及时退出,但退出的时间、方式、速度值得关注。过早或过晚退出、过快或过慢退出,均会引起严重的后遗症。”中国社科院世经所所长助理何帆说。

  虽然短期内不会有通胀危险,但一些经济体已经在考虑中远期可能出现的通胀威胁。德国央行行长韦伯日前表示,为了防止将来出现类似目前的金融危机,各国中央银行可能应提前做好准备,并在通胀风险发生前提高利率。

  “到今年10月份以后,CPI可能会反转变成正增长。加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通货紧缩压力到今年年底有所缓解,明年上半年预计CPI增长可能会达到3%。”国家信息中心分析师祝宝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难度明显加大,一方面要配套地方政府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则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应当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中期应当防止通货紧缩向高速资产价格上涨的突然逆转,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很大。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