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应该制造“1.16万亿信贷资金入市”假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9日 01:53  证券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楠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根据5.8万亿的贷款规模计算,约1.16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上”的论断在坊间引起热议。其中,支持赞同者有,质疑者也不少。

  质疑的理由主要是数据的推算过程没有明确。如果说,按照央行数据,前5个月的票据融资额为1.7万亿元,可以推算出这部分资金占5.8万亿信贷的30%,那么如何确定20%这个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比例,如何测算出1.16万亿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这个数据呢?

  诚然,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是不合规的,但是,这是资金的趋利性使然,“原罪”不在股市。问责应该在信贷源头与去向的规范与监管。如果说一定要从股市方面来把控风险,那么这个市场风险的控制也不可能从入市资金的身份、性质来解决,而最终要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性、从证券市场的合规运作来把握。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主要是从全社会的供给需求矛盾,从经济增长结构、投资结构、居民消费结构来掌握。证券市场的合规运作,主要是从上市公司是否依法进行信息披露、各类投资者是否遵守交易规则来掌握。

  暂且撇开1.16万亿资金进入股市是否违规,从另一个角度看,振兴股市就是振兴经济,振兴了虚拟经济也可以带动实体经济。试想,股市的繁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对经济预期走向乐观,信心指数走强;信心支持消费,消费进而支持生产,这样,产销环节正常运转,经济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这不正是我们各方都乐见的吗?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真有1.16万亿流入股市,从某个角度上说,如今重启的IPO刚好可以为这1.16万亿找到合规的出口,最终流向实体经济。证券市场则正好发挥了中介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近期,一些具有央企背景的非专业地产公司依靠信贷支持大肆争当地王推高房价。有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之下,这部分流向实体经济的信贷更值得规范。

  不过,在市场普遍认为宽松的政策背景下经济复苏指日可待的时候,对信贷释放泼点冷水确实是很必要的。毕竟,与有明确投向的4万亿刺激计划不同,5个月5.8万亿信贷规模去向和效果究竟怎样,有让人担忧之处,而且很容易将其和目前抬头的房价、股价联想到一起。而管理层也已经有了清醒的意识。

  6月25日,中国银监会向各地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控制贷款流向,保证贷款发放进入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而且,本月7日,国务院召开专家咨询会问计宏观经济,在保增长目标可实现的普遍共识下,专家建议央行应该做出适当的信号暗示,做到货币政策前瞻性管理。事实上,央行在6月30日和7月7日两度上调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利率,此前的半年内上述利率一直未有上涨。这足以表明管理层不仅已经意识到,而且已经在行动,并已经使市场感受到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