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有必要稳定通胀预期

  潘成夫

  当经济学家还在为通货膨胀是否会发生争得面红耳赤时,通胀预期已经在发挥作用了。如果没有通胀预期,我国的楼价未必会在短期内出现暴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未必会持续上涨。现在需要担心的不是通胀会不会发生,而是如何稳定通胀预期,避免恶性通胀恐慌的蔓延。笔者曾经认为,现阶段没有理由充分担心通胀恐慌,但是可能还是低估了通胀预期的作用。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通胀预期似乎更加强烈。在美国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出现通胀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只是预期未来的通胀率为2%左右。我国的通胀预期难以测量,在最近恐慌性的楼价上涨,除了供求关系的影响之外,通胀预期可以说“功不可没”。这说明我国通胀预期多少具有恶性性质。温和的通胀预期有助于刺激经济,对避免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至关重要,而恶性通胀则绝对不是。

  通胀预期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首先,源于过去的经验。去年的通胀虽不算恶性,但却是刚刚过去,体验非常新鲜。这些经验难免让国人力争避免通胀风险。其次,源于当前各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上半年新增贷款估计将高达7万亿元,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达到25.74%,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8.69%。而量化宽松政策使美联储资产规模大增1倍以上,并且引来强烈的抨击。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依据在经济学家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对于公众来说理解就更加难了。因此,产生一定会通胀的心理预期并不奇怪。

  在危机时期,不稳定的通胀预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例如,房地产业可以通过炒作通胀预期,在短期内引爆房地产市场,但是即使房地产商本身对于这种火爆能否持续也没有多少把握。在通过通胀预期透支了需求之后,如果一旦经济复苏未如理想,完全有可能就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预期本身就有“自我强化”效应,使通胀加快实现。按照货币学派的观点,长期上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对经济不会产生影响。这个说法一直没有得到证实,因为“长期”有多“长”,这谁也说不准。但是,如果预期作用足够强烈的话,“长期”很可能就变得很短,货币供应量真的就只能提高物价,而对实体经济不产生多大的作用。

  因此,现在争论通胀会否发生不如考虑如何稳定通胀预期,消除恶性通胀预期的蔓延。对此,中央银行应该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坚定市场对于政府控制通胀的信心,说服市场相信央行控制通胀的能力。目前,美联储在压力之下,已在拟定量化宽松退出策略,反复强调控制通胀的意愿和能力。而我国政府和央行目前似乎尚未将此放在心上,难免让人担心。

  当然,现在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尚未形成通胀预期,而只是对于通胀的“担心”。其实,不管是“担心”还是“预期”,政府都有必要让大家“放心”。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忽视预期(或担心)必将付出代价。实际上,如果能够形成稳定的、温和的通胀预期,将是有助于我国经济复苏的。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