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前投资主线抓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6日 23:08  《理财周刊》

  文/本刊记者 冯庆汇

  3000点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关口。这一轮指数反弹幅度接近100%,有人认为尾声已经不远,也有人认为行情仍在途中。对大多数股票而言,可能未来相当长时间都将处于反复震荡,而具有进一步上涨空间的只有少数,我们关注的正是这部分机会。

  价格上涨的主线

  目前来看,“价格上涨”很可能是此后行情延伸的主题,其中包括资源价格的上涨,比如有色金属,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也可能包括化工产品,钢铁等等。这类公司可能会因为其产品的价格弹性,拥有相对比较明显的机会,将值得重点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源类价格上涨目前已露出明显迹象,石油、铁矿石等大宗能源与原材料商品的价格目前仍在上升通道中。此前价格上涨滞后的钢铁,以及受钢铁需求影响的部分有色金属如今也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上涨势头。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已经变得非常强烈。

  日前国际油价已经回归到60美元以上,盘中曾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由于欧佩克的限产措施,以及原油生产本身的成本因素,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原油价格在60美元附近有较为强力的支撑。尤其美国经济复苏的“绿芽”出现,在全球经济没有陷入大幅衰退的前提下,油价可能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高盛此前认为今年国际油价可能上涨到100美元附近,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油价继续上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因而对中国石油等个股来说,机会仍然存在。国际油价维持高位,对国内油价上调形成了巨大压力。随着国际油价上涨,未来国内油价未来持续上调的可能性很大,对相关企业影响正面。

  按照这个逻辑,国内煤炭价格也面临着一定上涨压力,煤炭价格某种程度上和石油价格有正相关关系。尽管近两个月煤炭股涨幅相当可观,但中长线而言,煤炭的稀缺性仍然奠定了其特殊的地位,每一次大幅调整都将是买入的机会。

  除此外,围绕钢铁价格展开的涨价主题是另一个重要线索。国内钢材价格从4月中旬开始一路攀升,已经连续上涨两月之久,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数据显示,6月25日国内重点城市Ф25mm螺纹钢平均价格为 3765元,较4月1日3320元上涨13.4%;国内重点城市Ф6.5mm高线平均价格3789元,比4月1日3200元上涨18.69%。与此同时, 兰格电子交易网显示,近日螺纹钢、高线和热卷的价格均已突破3800元关口,钢价突破4000元大关似乎指日可待。

  在现货市场, 近日各大钢厂纷纷上调钢材出厂价格,显示出其对后市需求的看好,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房荣荣认为,下半年房地产和制造业对钢材的需求还将会继续上升,尤其是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政策刺激,下半年的钢材市场整体要好于上半年。另外,以铁矿石为首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势必会带动钢材价格上涨。

  在钢铁需求的带动下,相关的有色金属也呈现大幅上涨态势。比如镍和钼,近期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上涨,未来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很大,相关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与此同时,原物料的复苏也将带动国际海运,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和海岬型船指数(BCI)今年以来涨幅达250%,海运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回暖迹象。如果经济复苏持续,海运股的弹性也是相当可观。

  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黄金价格也有继续上涨的预期。黄金股在金价上涨和集团资产注入的双重预期下,可能将有不错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

  另外,化工产品价格上涨也是下半年可以重点关注的对象。一些化工产品的价格近期开始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若干产品,比如苯乙烯的涨幅相当惊人,产品价格的变化将带动相关企业盈利的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好是,化工行业的子行业分门别类复杂,个人投资者跟踪价格走势相对难度较高。

  总体而言,价格上涨是下半年主要的投资主题,价格弹性越大,其相关的上市公司受益程度也越高。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复苏早期仍然是最为具有想象空间的投资主题。由此带来的机会不容忽视。

  地产金融继续看好

  此前被反复提到的地产和金融已经开始成为近期大盘上涨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国泰君安总经济师李迅雷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之势已经得到了确认,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仍然在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保持在高位。因此,比较看好下半年的市场状况,这主要表现在房地产板快,且受房地产投资的影响,银行是最大的受益者。他预测,下半年,货币市场格局有可能发生变化,因实体经济复苏还需一个过程,大量的钱会滞留在资本市场,所以,房地产、金融应该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在“冲高回落”的预期中,申银万国认为,在冲高阶段,景气向好、绝对或相对估值,处于低端、业绩有超预期可能的行业将是投资重点,建议投资者在海外资本流入之前提前配置银行、地产板块股票,享受日后的溢价,同时提出这两个行业业绩仍存在上调空间。而在市场回落或调整阶段,则更多配置食品饮料、零售、医药、电力设备、通信设备、软件等景气回升滞后或景气趋势确定的低估值行业。

  对于地产行业,近期的房产热销应该是最好的注脚。目前看,短期刺激房地产需求旺盛的因素并未出现方向性变化,长期推动因素也将一直存在,并将对未来房地产行业产生越来越深的影响。

  从土地、毛利率、行业整合等多个角度来观察目前的房地产业,发现该行业趋势仍然向上、利润总额仍然增加、集中度继续提升,投资前景仍然很好。一方面,从土地交易情况来看,土地价格的最低点应该已经过去,土地市场从第二季度开始持续火爆,大幅溢价成交的案例比比皆是,显示出开发商对未来市场的信心。尤其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相当强烈,房产价格的上涨通道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实,只是幅度问题。

  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仍然是高利润行业。而且由于会计处理的问题,不少07、08年的项目将在09年的财务报表上体现,因而从业绩来看,09年房地产企业的业绩可能还是非常漂亮的,而且可能大大高于其他周期性行业,业绩的确定性是房产行业的优势所在。

  而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和保险,也都“有戏”。尤其银行,是和宏观经济亦步亦趋的行业,随着宏观经济好转,此前人们担心的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目前看来也无大患。同时由于银行股的估值和市场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也显示出比较好的投资价值。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在经济复苏的情况下,弹性可能会更大一些,值得更多的关注。

  区域主题

  除了价格上涨主线以及金融地产以外,区域投资主题也可适当关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区域是上海。

  上海的区位优势,其一是地理优势。区域经济,从实质上说是地理经济的体现。上海之所以具有金融和航运中心的潜力,与其处于长江龙头、面向大海、依托长三角腹地的地理优势是密不可分的。而浦东新区则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其中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将是天然的。

  其二是产业升级。需要把握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长远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什么产业会成为该区域未来的支柱,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受益。对于上海而言,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其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是大势所趋。

  其三是区域政策。政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通过了上海 “两个中心”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中央的政策为上海未来的产业升级、区域资源整合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随着世博会进入倒计时,在未来的1年时间里,仍会有持续不断热点来维持上海区域的关注度,这一区域主题值得保持持续的关注,尤其是上海地产股。

  操作策略:跟随大趋势

  这一轮反弹已有近100%的涨幅,行情在此时显得有些微妙,很多人以为行情将告一段落。但从大环境来看,低利率环境下,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似乎仍在所难免。在这个趋势没有根本性变化以前,股市掉头向下的概率很低,持有相关的股票资产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低利率与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通常具有某些必然的联系。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杨锐对此颇有研究。杨锐比较了两个不同的情形,一是1999年时日本利率是0,当时国际资本市场的套息交易,是借日本的钱投资世界其他地方。“子弹”由日本提供,目标是全世界。二是,十年过去了,除了中国以外,美国、欧盟、包括日本,利率基本都是0到0.25%,相当于全球提供“子弹”,目标是经济还正在增长的经济体。杨锐还对比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规模,他认为,现在全球实体经济加起来几十万亿的规模,可是虚拟经济远远比实体的要大。这种对比的结果就是资产价格的膨胀成为必然。

  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现象,杨锐进一步推导出利率、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他举例说明,今年石油价格从30多美元涨到约70美元,其实今年经济不是特别好,显然不是实体经济驱动的。他认为,CPI是刻画实体经济热度的指标,既然实体经济并没过热,通货膨胀短期可能就难以产生。

  既然通货膨胀短期难以出现,所以低利率还会存在,这个时候钱都跑哪去了呢?杨锐认为,整个逻辑推导可以得出结论,钱肯定是到了实体经济以外的资产中去了,最后资产价格上涨可能传导到通货膨胀,也可能不会,但届时资产价值肯定已经上去。

  这一逻辑有其根据,也基本刻画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市场走向。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找不到任何促使市场大幅下跌的理由。顺应资产价格变化的趋势进行投资是一个基本策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幅加息之前,配置股票资产,包括上文提到的具有价格弹性的行业,以及金融,地产等等,都是可行的。当然风险因素也应关注,例如央行货币政策取向掉头,或是宏观经济数据超预期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市场趋势的变化,应密切跟踪。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