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停滞与通胀预期并存

  刘勘

  为拯救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全球发钞形成超额货币,创造了新的“货币过剩”现象,虚拟经济价格上涨必然改变社会对经济的预期,资金面解冻和回暖正在成为当前市场共识。

  由于流动性增加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因素,我们不应该忘记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形成通货膨胀走势,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涨势过快而造成的,而现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能够快速影响到现货市场价格时候,加之国际市场投机资金逐利性和操作行为,虚拟经济率先“复苏”,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很有可能在实体经济复苏之前出现,并由此催生新一轮经济泡沫。奥巴马新政和伯南克的美元,将把全球经济引入一个滞涨时期,就会直接影响到境内外两个金融市场和经济的运行。

  所谓滞涨现象,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虽然虚拟经济复苏是实体经济复苏的起点,市场信心随着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反弹而被激活,如果流入虚拟经济市场的资金没有把投资和消费市场拉动起来,反而激发了通货膨胀预期,致使国际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和股票市场上涨,可能带来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忧虑。虽然通胀预期有助于全球经济走出危机,但通胀预期也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障碍或“拦路虎”。所以,各国政府应对经济滞涨与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无论G8财长会议,还是“金砖四国”峰会,都在未雨绸缪。

  一些嗅觉灵敏的投机资金已经抢先布局能源、资源等原材料行业,被调动起来的流动性把经济恢复所需要能源、资源等原材料价格逐步炒高,尤其是原油升破70美元/桶,在短短4个月油价翻了一番,将增加经济复苏成本。假如资源价格上涨幅度快于实体经济恢复速度,就会形成“实体滞”与“资产涨”并存局面,倘若经济没有恢复增长,通货膨胀却失去控制,无法向下游有效传导价格上涨的企业,势必被高成本负担所压垮,那么虚拟经济复苏在缺乏实体经济确认和支持,资本市场不但是昙花一现,股票市场泡沫也有破裂的可能。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实体经济偏冷,资产和资本市场火爆的冷热不均现象。据有关部门公布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74%,增幅比去年末高7.9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8.69%;但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5.9%,5月份PPI为-7.2%,CPI为-1.4%。可见货币投放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体经济仍旧下滑低迷不振。

  实体经济领域还没有发现进入通胀迹象,CPI、PPI齐降以及与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现实,则让我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趋势同样面临着滞涨风险。成为经济先前重要指标的用电量5月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6%,6月上旬发电量降幅为0.17%,降幅明显收窄。PPI持续下降,也间接说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投机资金推动的结果,并非实际需求导致。值得警惕的是资源类商品大面积、大幅度上涨,有可能使刚刚发出还很脆弱的需求嫩芽被折断。由于消费低迷,下游商品供应大部分是过剩,资源类价格上涨,使得企业通过市场转嫁成本几乎不可能完成,而只能自行消化,这必然减少企业利润,抑制企业生产扩张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因资源类价格上涨而收缩规模。这当然会减少商品供给助推通胀预期。

  (作者系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