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化产业改革的最佳新起点

  ⊙陈宁远

  

  国内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于6月15日在上海揭牌。据悉,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将率先在国内建立以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市场平台。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好文化产业。

  对要不要做大、做强和做好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没有争论。中国人要有自己强大的声音,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但在中国也许再没有什么事情如文化产业这样,可以有一个足够清晰的目标,而技术上却全无章法。

  中国改革曰渐进,曰技术性突破,曰先从方法上着手,可到了文化产业上,却有劲使不出。这当然和文化的特殊性有关。所谓文化是高度意识形态的。只从市场的角度改革,无法面对宣传工作怎么进行,中国的文化应该怎样发扬光大等等,非商业可言的事。文化改革,要解决的远不是一个市场化问题。它要大得多,虽然当前可以马上看到转向市场的好处。

  首先文化产业是经济领域中,少有不受周期影响的行业。2008年中国的文化产业维持以往三年的增速,总量增加值大约将近7600亿。商务部发布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也显示: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实现文化服务进出口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9.5%。而这还是在中国文化产业受到诸多非市场因素辖制情况下取得的成就。

  但是,这次在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从文化产业财务权益化着手,以文化产业产权交易的方式,解决内容制造和意识形态监督分别管理的难题,肯定是重大突破。

  众所周知,美国文化产业就是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中逆市兴起,进而改变美国形象的。《华尔街日报》就从那一年,开始其成为世界性媒体的历程,标志性的数据是发行量超过百万份。好莱坞的大片差不多也从那个时候出发,创造了80年商业奇迹,成为美国最大的无烟工业。

  但这些著名的美国文化象征,现在的财务权益并不都在美国人手里。《华尔街日报》成了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旗下的报纸;好莱坞最大的制片厂之一哥伦比亚影业由日本索尼控股。尽管这样,可没人说《华尔街日报》和好莱坞不代表美国文化,也没有谁会说这些美国文化产业,背离了美国的基本精神。

  原因很简单,在这些产业的财务权益交易时,大都在内容制造和高管安排上做了非财务的安排。虽然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际财务控制人的影响,但核心文化内容的制造机制,并没有改变。

  中国的文化经营要彻底放开,也许先从文化产业相对容易实施却十分关键的知识产权着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财务权益,基业长青的文化产业集团,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比如把出版传媒的内容制造,形成版权资产,就会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有可交易的财务权益标准。因为所有的产权,无一例外都是可以交易的。

  一句话,中国文化产业的产权,若选择和其他产权一样的市场定性和定量,从而进入交易程序,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生意肯定会很红火。做大、做强和做好文化产业,也会因此顺理成章。(作者系独立市场观察人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