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港资券商腹背受压争相“北上”

  业界抱怨CEPA对港资券商“不够照顾”,落实进度缓慢证券时报记者孙媛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一系列协议安排对银行较为有利,对券商来说好处有限。”这是记者采访香港多家券商后得到的共同回答。

  《CEPA补充协议六》签订已经一月有余,六年来,CEPA在推动香港与内地多种贸易往来方面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在证券业务合作方面却一直较为滞后。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港资券商将逐渐没落,CEPA对香港证券业的冷漠也是顺应了这种趋势。那么CEPA对港资券商“不够照顾”,是滞后还是超前?

  内地业务早已暗流涌动

  “我们1993年进入内地从事B股业务,并且已保荐了42家企业来港上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有办事处,目前主要以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为主。”京华山一(香港)行政总裁刘大贝告诉记者,“CEPA六允许香港券商在广东设立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限定了业务范围———只许做咨询,限定了地理范围———不能出广东省,限定了持股比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我觉得CEPA没有太积极。”据记者了解,像京华山一(香港)这样早已在内地设立机构的港资券商不在少数,其中不但有大福证券、时富金融、信诚证券这样的大券商,甚至还有像胜利证券这样的家族企业。许多早期进入内地的港资券商十几年前从事的业务,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阳光化。

  纵观六年来CEPA在证券业方面的安排,确实着墨不多,而且执行也是差强人意。2003年签订的第一份CEPA协议中就提到的“香港证券专业人员可在内地申请从业资格”,落实至今仍然遥遥无期。CEPA六推出后,虽有券商“楼梯响”,但未见合作“人下来”。时富金融行政总裁陈志明和大福证券有关人士均告诉记者,两家券商在内地业务的人力和物力上增加了很多力量,也积极与内地券商接触,举办了多个投资研讨会,但是没有确切的合作意向。

  香港政府统计处昨日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香港金融业(银行业除外)的业务收益同比大跌46.9%,主要是证券市场成交额大幅下降所致。香港本土金融市场的开拓空间已经十分有限,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一趋势,香港证券行业一直在整合。其中,港资背景券商在香港地位可谓岌岌可危,在承受了十几年欧美大行压倒性优势的压力之外,近几年又要提防在港中资券商的迅速崛起。这些是港资券商纷纷选择“北上”的现实原因。

  港资券商“北上”前景惹争议

  可是“北上”就一定有发展空间吗?内地如火如荼的证券市场,是不是给这些港资券商架起了一道玻璃墙?

  “港资券商在给内地投资者做咨询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第一上海证券市场策略师叶尚志告诉记者。“因为香港投资产品比内地复杂,不但有普通股票,还有其他更复杂的衍生产品,之所以之前有一些内地投资者曝出赴港投资损失惨重,一部分与他们不了解产品有关。”

  刘大贝也表示,公司目前已从保荐人向财务顾问的角色过渡。“IPO市场已经萎缩不少了,目前主要做财务顾问和私募引资,还有风险管理和境外理财的咨询。”刘大贝说。

  陈志明说,内地对财富管理产品需求甚殷,港股ETF的推出也扩大了投资产品市场,正好配合时富金融积极扩展财富管理业务的计划,公司计划未来一年增聘200人。他指出,香港券商主要优势是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以及对于信息的掌握。

  “不管是以前开展的内地业务,还是现在在CEPA框架下新开展的业务,总体来说港资背景券商的未来可以看得到。”一位中资在港金融机构资深从业人员告诉记者。

  “金融机构的主要财产就是人,港资券商目前的相对优势可能会随着人才流失而瓦解,因为他们在资金和地缘方面都不占优势,未来将会看到很多港资机构合并重组的案例,其中很大一部分港资券商可能被中资机构吞并,就像现在招行吞并永隆一样。”该人士表示,在这个意义上,CEPA没有在证券业方面规定太多也是顺应了这种趋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