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认识再融资过程的市场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6日 15:07  新民晚报

  随着股市日益回暖,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热度急剧上升,特别是今年二季度,已经超过70家公司提出再融资方案,融资金额超过千亿元。提到再融资,市场总是担心造成巨大压力,但是,我们看到二季度至今市场表现强劲,相关个股也表现不错,可见,对于融资不必谈虎色变。

  二季度再融资大增

  二季度以来上市公司频频发布再融资预案,融资方式既有增发,也有配股和发行可转债,根据截至6月2日这些公告拟发行数量和发行价下限测算,再融资的规模约1256.91亿元。截至6月2日,二季度以来共有64家公司发布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约1117.95亿元;5家公司拟进行配股,募资不超过112.75亿元;3家公司拟公开发行可转债,发行总额不超过26.21亿元。

  二季度上市公司预计再融资规模与一季度的802.37亿元相比,环比增长56.65%。一季度有47家公司公告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约740.97亿元;1家公司拟进行配股,5家公司拟公开发行可转债,发行总额不超过61.4亿元。二季度无论是拟进行再融资的公司数量,还是募资规模都有显著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二季度再融资规模之所以大幅攀升,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大盘不断上涨,为再融资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上市公司投资的积极性正在增加。

  此外,二季度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实施进度也在加快,截至6月2日二季度共有19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达368.32亿元。与一季度15家公司定向增发募资合计223.66亿元相比,二季度募资规模环比大幅增长64.68%。而从上市公司实际募集现金情况来看,二季度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用来购买非现金资产共计279.39亿元,也就是说募集资金中的现金部分有88.93亿元,与一季度的47.1亿元相比,环比大增88.81%。

  三种再融资的用途

  从再融资的用途看,主要为三种类型,其一是资产整合、整体上市。最典型的为长江电力,以12.89元的价格向三峡总公司发行15.52亿股,主要是以资产折算认购,这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将拥有三峡工程全部发电资产,实现了整体上市。南钢股份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进行重组,实现钢铁主业资产的整体上市。从2005年开始,整体上市是一些大型公司的重组方向,未来几年里这种重组还会不断出现。

  其二是为新项目而融资,目的是做大做强主营业务,这类再融资属于传统的再融资项目,只是以前配股较多,现在大多数采用增发的方式,二季度提出这类方案的,则以非公开发行的增发居多。比如,烽火通信拟以14.18元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000万股A股,用于新一代智能光网络传输设备(ASON)产业化项目等,希望抓住3G带来的商机。御银股份银座股份吉恩镍业金地集团东方电气等等增发项目都属于这种性质,在二季度发布增发预案的公司中,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最多,共15家,募集资金约287亿元,可以看出中央投资带动了上市公司在电力设备,基建设备方面的投资。这类增发有的是资产认购与现金认购相结合,有的完全以现金认购,然后投资一些项目。也有特别的,如南京医药打算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400万股,所募约5亿元资金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第三种再融资是与资产重组相结合,使得公司业务脱胎换骨,典型的如高淳陶瓷,原来主要生产陶瓷,效益很差,这次提出的方案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转型电子信息产业,类似的还有五洲明珠南方建材四川湖山等等。

  不能老眼光看融资

  不少人把再融资看成是“圈钱”,觉得再融资是利空消息,以这样的眼光看股市,有些股票的表现会看不懂,比如,高淳陶瓷发布增发公告后,股票复牌到昨天已经连续9个涨停板,加上停牌之前的一个涨停板,短短的10个交易日股价上涨164%,是今年最牛的股票之一。为什么发布融资公告股价反而暴涨?

  这就是目前的再融资与传统再融资不同的地方,现在不少再融资是与资产重组相结合,二季度发布的再融资方案,相当部分与资产重组有关,无论长江电力的整体上市,还是高淳陶瓷的重组,再融资成为一个重要方式,融资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圈钱概念。特别是重组方式的融资,受到市场狂热追捧,像五洲明珠也出现了连续8个涨停。

  因为这种重组,使公司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今后的业绩可能出现大幅上升。比如,高淳陶瓷公司以资产置换以及定向增发收购资产方式(数量不超过8000万股,发行价格为6.96元/股)转型电子信息产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成为控股股东,置入资产及定向增发收购资产为恩瑞特100%股权、国信通信100%股权、兆伏电子100%股权以及十四所微波电路部、信息系统部两家直属事业部。公司摇身变成了一家高科技公司,是市场追捧的最大原因。

  因此,对于再融资切不可老眼光看问题,如果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这种再融资不是坏事,反而蕴藏着较好的投资机会。

  本报记者连建明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