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拓展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认识之视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 01:04  证券日报

  □ 易棉阳

  在西方新经济史学旗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看来,经济史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历史。昨天所发生的经济事件,在今天看来就成为了经济史,今天的经济史就是过去的应用经济学。正因为此,经济史学家特别是研究当代经济史的学者,应该一只眼看过去,一只眼看现实,两眼联动,看透经济历史与经济现实,再从历史与现实中预测未来。这就是经济史学的功效,或者说是经济史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理由。经济史学要发挥功效,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产生大批能把“沉淀论与跟随论”有机结合的论著。近年来,这方面论著时现于学林,宋士云教授新著《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以下简称《考察》)便是其中重要的成果之一。

  著名经济史学家赵德馨教授指出,经济史研究要跟随历史前进,随着经济的变化而站在最新的历史高度,从最新的经济状况去分析过去的经济变化,揭示经济历史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史的资治功能。同时,赵教授提出跟随论的同时又提出沉淀论,经济现象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期才能透过历史表象看清真相,统一起来看就是“跟随论与沉淀论”的有机结合。严肃的经济史著就该如此。《考察》一书把研究上限定在1979年,因该年是改革元年,本着跟随历史前进,宋教授把研究的下限定在2006年,在他看来,不仅该年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终点,而且经过两三年的沉淀,已能对它作出清楚的认识。在吸取各家之言的基础上,从市场化的视角对改革28年来的中国银行业变迁史作了独具慧眼的历史分期:改革起步期(1979—1984年)、改革探索期(1985—1997年)与改革深化期(1998—2006年)。作如此分期应是《考察》之创,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利于大家去认识每个时期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得失,利于人们去思索下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路向。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经济之核心的核心。正因如此,相关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栋。宋教授地毯式地搜索与阅读了这些文献,缕析了前人的学术成就,提出了该研究领域前人所留下的学术空间。在此基础上,他又抓住了197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市场化,并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视角。视角本身就有理论高度,而这正是《考察》所拥有的,也是经济史研究该追求的。宋教授在写作中严格遵循了经济史学研究范式,尽可能多地发掘相关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作系统的整理与利用,而《考察》中所列统计数据又恰是许多经济学著作所缺少的。著名经济史学家严中平教授曾提出经济史研究的“四新说”:提出新问题、发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得出新观点。应该说,“四新”是经济史研究的最高追求目标,或者说是一部经济史著作有没有新意的衡量标准。一部经济史著作只要一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就可堪传世。《考察》一书,从一个新视角切入,运用新方法对资料进行解读,得出了系列新观点,必将是一部既受经济学界又受经济史学界乃至业界欢迎之作。

  宋士云教授因与我学术趣旨相近,交流颇多。作为诤友,现谈谈我的几点浅见。第一,能否设计一套市场化指标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分析量化?第二,能否展示推动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决定变量(如政府、银行)为何要选择市场化改革路径以及各决定变量间如何博弈?第三,既然银行业是经济之核心的核心,能否将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绩效扩大到银行业市场对整个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贡献率上,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未来路径?

  总之《考察》一书是一本可以启发读者站在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角度认识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拓展对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认识视野的好书。

  (作者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