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IPO何日再来:A股现存发行制度被称为万恶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 14:16  上海国资

  A股现存的发行制度被业界认为是“万恶之源”

  《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尽管传言不断,但A股市场重启IPO仍然遥遥无期。

  监管层最近的一次表态是4月24日,证监会有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尚未听闻重启事宜。”

  自去年9月以来,A股IPO暂停已逾半年。在中国证监会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已达300家之多。其中,已经获得发审委批准而未能上市的准上市公司32家。这期间,证监会发审委甚至也没有审核公开增发项目。因而,除了发债,定向增发成了市场融资的主角。

  诸多市场分析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IPO短期内不会如愿重启。“按照现在的行情,比较渺茫。”海通证券一位分析师表示。

  “发行制度改革具体方案仍在酝酿当中,但总体思路已经确定,一是股票定价进一步市场化;二是强化买方的约束力;三是在风险明晰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利益,尤其是小投资人的利益。”这是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的表态。

  上述分析师则表示,“IPO开闸至少要有3个条件,宏观经济明显好转、发行制度改革、供求关系平衡。”

  国内宏观经济并无扭转趋势,经济走势风向标之一的发电量在3月上旬、中旬、下旬分别出现正增长、零增长与负增长,4月跌幅继续扩大。

  发行制度改革目前亦无明确内容,市场对此争议颇大,监管层表态暧昧,无肯定结论。

  更多的希望被寄托在流动性上。“第1季度信贷增量达到4.58万亿,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总和。”

  “如果流动性依然保持,带动A股稳定在3000点上方,可能监管层会重启IPO。”国元证券副总经理刘勘表示。

  不过,至少从目前看来,一切仍在扑朔迷离之中。

  供求之迷

  事实上,流动性并不可靠。

  虽然市场有乐观看法:“从去年底开始,M1增速呈现触底反弹格局,特别是今年以来,反弹幅度较大,为后市资金面提供了充裕的保障。随着反弹行情的延续,A股帐户开户数也在迅速增加,此外,基金发行提速,随着新发基金逐渐进入建仓期,二季度来自基金层面的资金供给相对宽松。”一位基金分析师对媒体表示。

  他由此乐观认为,尽管今年解禁市值巨大,但是相对于宽松的资金供给,还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但事实远非如此乐观。一方面,2009年大小非远非去年可比。

  2009年是承受股权分置改革及2005年—2007年大型企业集中上市大小非最多的年份。据WIND的统计数据,今年获得流通自由的A股数量高达6889.12亿股,大约4万亿市值。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解禁量最高的年份。随着限售股份的接踵上市,中国A股将有708家上市公司获得全流通。

  况且,据有关统计,今年4个季度解禁市值占全年解禁总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2%、16%、26%和46%,压力逐渐递增。

  “大小非给市场心理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现在A股每天的成交量其实已恢复到2006年末的水平,但点数上不去,可见流通盘子不一样,解禁压力已完全不一样。”万国测评研究部主管周戎对《上海国资》表示。

  另一方面,周戎认为,看起来流动性充沛,但这些资金“水准低下”。“目前进入股市的资金基本上是投机资金。换手率高,今天买明天卖,来回抛,一旦新股开闸,见势不好,它们马上就会退出。”

  他的观点得到诸多市场人士认同。海通证券上述分析师亦断言:虽然短期得到平衡,但此类资金绝非有效供给。

  事实上,即使短期资金充沛,目前供给平衡仍不象想象中乐观。

  据海通证券的一份分析报告,作为反映场外新增潜在可流入股票市场资金的重要指标——M1/流通A股市值的比值,自2008年11月份以来仍持续下行。截至今年3月底,M1/流通A股市值的比值约为2.5倍,仅略高于该比值在2008年上半年期间的历史最低位水平,但显著低于该比值在2008年10月份约4.2倍的水平。

  “这表明,纵使近阶段M1增速不断上行,流动性持续改善,因为新增解禁股的不断解禁流通,未来新增的可能流入A股市场的潜在资金仍难以消化A股市场再次不断膨胀的流动市值,未来A股市场PE水平是否能够持续大幅提升,更值得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重启IPO,将会加剧资金供求失衡,其效果无异于雪上加霜。”国元证券副总经理刘勘直率地表示。

  他尖锐地认为,现在的市场,产业资本逐步套现,二级市场不断买单,已然成为吸血机制,供求何谈平衡?

  “万恶之源”

  在对宏观经济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彻底改善供求关系,尽快重启IPO只能寄希望于监管层改革现有发行制度。

  3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对媒体表示,重启IPO要待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解决由新股询价所形成的发行价与交易基础价相背离太大的问题。

  长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但朝阳对《上海国资》表示,监管层近期确在走访证券公司,调研各方看法。但“是否成熟,制度是否发生变化,还需要观察。”

  A股现存的发行制度被业界认为是“万恶之源”。

  “上市新股往往只有20%—30%左右流通,有的甚至只有10%即期流通,造成短期内供需不平衡,为人为炒高股价设立基础。其后,80%—90%的非流通量却要等待未来市场去消化。这对二级市场是显失公平的。”刘勘表示。

  他说,80%—90%的非流通量解禁因时间不一样、额度不一样、市场不一样,实际上形成了多次发行的局面。“形成多种价格和多种交易成本,相当于把二级市场作为提款机。”

  他由此多次建议,不管是风险资本、投机成本还是国有资本,应该一次性全流通。“这样才是真正由市场决定价格。”

  诸多市场人士认同其判断,“如果IPO发行制度不变,今后市场必将迫使监管层通过各种措施逐渐更正,成本会更大。”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章秀奇对《上海国资》表示。

  但目前,改革新股发行中新的大小非问题并不在监管层的考虑范围之内。

  “从创业板IPO细则的出台来看,大盘股发行制度和以前比也不会有根本变化。”刘勘对此颇为无奈。

  况且,因监管层不可能放下调节新股发行节奏的手段。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大小非今后可能将长期存在。

  鉴于目前新股发行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和机构。“监管层不会轻易改变这种格局。”刘勘表示。

  赴港亦成独木桥

  面对低迷的市场,有的企业选择H股上市。

  比如,4月20日,铝型材制造商中国忠旺集团启动香港上市进程。此外,中国中冶和光大银行均传出将有意香港上市。

  “从监管部门方面,我们已获得口头默许,目前主要是考虑香港市场的情况,挑战在于发多少、什么价发以及能否发得出去。”一位正在考虑赴港发行H股的内地企业高管对媒体表示。对于那些希望尽早融资的内地企业,香港市场无发行节奏限制、企业自由选择融资时间的自由度是一种很大的诱惑。

  这似乎是一个两全齐美的想法,但赴港上市对内地企业来说,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事。

  其一来自香港市场的融资额。近两年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融资额持续下降。据汤森路透公司统计,2007年,共有39家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融资279.8亿美元;2008年,共有19家内地公司到香港上市,融资74.75亿美元;2009年以来,只有2家公司到香港上市,仅融资1.41亿美元。

  “香港市场目前的发行价不高,早前瑞金矿业顶着67倍认购光环在港上市,但第二天就跌破发行价。”媒体评价。

  瑞金矿业不是孤立。忠旺的定价亦接近发行区间下限。

  这让很多企业心有忌惮。

  “特别是国有企业,发行价低会引来一些非议,而且,如果日后计划回归A股,确是要面临在两地市场发行价不能差距过大的压力。”诸多分析师对《上海国资》强调。

  另外,则来自于监管政策。早在1997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文件中说,申请境外上市的公司,其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过去1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且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

  很明显,符合这些标准的多数是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目前未必如中小企业那样融资迫切。

  “他们可以等。国企的融资渠道是畅通的,一是银行给予他们的信贷额很大,一是可以发债,而且他们本身的流动性比较好,并不缺钱。”周戎表示。

  况且,即便能上,鉴于如此低迷脆弱的市场,企业负责人亦心态微妙。

  周戎解释,如果同一类型的公司,2007年发行价是6.45元,2009年是4.45元,同样的公司不同的估值。“社会会怎么看?其他同类型的公司会怎么看?发还是不发?按照什么价格发?都很有问题。”

  他进一步阐述,“即便有企业愿意选择低价发行,发不发得出去仍是个问题,现在是炒作市场,人家宁可炒作中小板,凭什么来认购大盘股?”

  看来,哪条路都不容易走。

  何时重启

  市场对重启时间猜测不一。

  长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但朝阳表示,取决的技术条件在于两点:一是市盈率从现在的22倍左右上升到25倍—30倍左右,二是监管层对政府的判断,是否支持时机成熟的说法。

  大多数业界分析师认为,在创业板IPO之后,将是重启主板IPO的时候。

  “监管层会考虑将创业板的开闸做为信号,看一看市场反映。因为上创业板的企业,市值小,如果每家企业募集资金3亿元,一次上50家企业,市场估计能接受。”周戎表示。

  但海通证券分析师表示,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还不到重启的时候。

  “如果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转好,大部分人有了向上的预期,IPO才有可能开闸。乐观一点估计,可能在明年初。”

  他认为,本轮反弹绝不可能成为开闸IPO的基础。“即便反弹到了3000点,并不代表经济好转,只是外围资金多,又不想进入实体,A股上涨是虚幻的体现,对市场未来信心并没有好处。”

  可以想见,在目前宏观背景下,发行制度如无根本变革,IPO重启之途漫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